《金窩、銀窩、狗窩》:坐椅子是一種養成的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也與抽菸相似?

《金窩、銀窩、狗窩》:坐椅子是一種養成的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也與抽菸相似?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在坐息姿勢方面分為兩派:高坐派(即所謂西方世界派)與蹲踞派(所有其他地方均屬之)。註儘管並無什麼鐵幕分隔這兩個世界,但兩派的人相互都認為自己無法適應對方的用餐姿勢。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些王室親貴即使坐在宮內也不敢稍有疏忽;他們只敢挺直了背正襟危坐。儘管這種古怪的坐椅禮儀主要行於凡爾賽宮,一般布爾喬亞住處並無這套規矩,但處於這種情況下,要指望一般人朝舒適的方向發展家具就很難了。當年,高雷、古奇與布爾這些高級工藝師創造許多極盡華美的家具,特別是櫥櫃、衣櫥與五斗櫃,但坐具依然停滯於不重舒適的階段。

這種情況不久出現變化;隨著路易十四於一七一五年去世,以及他年幼的曾孫路易十五繼位登基,活潑輕鬆取代了拘泥形式的風格,堂皇富麗漸漸趨向親密隱私,而宏偉壯麗之風也轉變為精細柔美。維多利亞時代歷史學家米特福德寫道:「十八世紀的凡爾賽宮不能為人帶來什麼教益,它呈現的是一種數千人為享樂而生活,而且每個人都非常自得其樂的歡愉景觀。」二十世紀的一些禮教之士也對路易十五的凡爾賽宮生活大加抨擊,因為在他們眼中,追求樂趣是一種放浪形骸、易流於腐化的生活方式。

米特福德與這些禮教之士的論點,自然對路易十五時代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不無影響。不過,也就是在這個強調享樂時代,以舒適為宗旨的家具首次出現。

坐椅子不再只是一種儀式或功能,同時也成為一種放鬆、休閒的形式。大家坐在一起聽音樂、聊天或玩牌。他們的坐姿反應了新的休閒意識:男士背向後靠、交叉著兩腿坐著(這是一種新坐姿),女士則斜倚椅上,輕鬆悠閒的姿態漸成時尚。椅子的設計於是隨著這些新姿態而調整,也就是說,椅子的設計自古希臘人以來,首次為求適應人體而調整。

椅背開始呈傾斜狀,而不再垂直;椅子的扶手也改為曲線狀,而不再呈直線;椅座變得比較寬,也比較矮,使坐的人在調整身體時更有彈性。較過去寬廣且設有造型靠墊與坐墊的扶手椅,成為最受歡迎的坐椅形式,坐在椅上的人可以斜靠在飾有墊子的扶手上,身體傾向一邊或另一邊與鄰座的人談話。凳子不再只供人坐用,也供人架腳,這又是另一種典型姿勢。供兩人同坐,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長椅相繼出現,它們的名稱─ 鄂圖曼椅、蘇丹椅、土耳其椅,就像「沙發」一詞本身一樣,令人對這些低矮、有飾墊、東方意味十足的坐椅產生阿拉伯的聯想。婦女則斜倚在躺椅上;這種躺椅同樣也可做為長椅使用。

法國人以一種獨特的理性方式解決了家具舒適性的問題。他們沒有放棄成為路易十四王朝特色、那種傳統而正式的家具類型,他們採取的辦法是另創一類坐具;這類坐具不受嚴厲的美學要求所限,而能滿足他們坐得較舒適的需求。法國人分別稱這兩類型坐椅為家飾坐椅與日用坐椅。前一類型指的是繼續被人視為家飾一部分的坐椅,這類坐椅也稱為「建築性家具」,由建築師負責選用與擺設;就像不能隨意懸掛、專為特定牆面設計的畫作一樣,這類坐椅也永久性地融入並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分。

為紀念王后而命名的太妃椅,有垂直的椅背、沉重且緊靠牆壁而擺設即為這類坐椅的典型。家飾坐椅在擺入預定定位以後極少移動,正由於幾乎從不移動,這類坐椅的背面經常不加漆飾,因為它們幾乎永不見天日。

另一方面,日用坐椅既便於移動,也是日常使用的家具(courant 在法文中有便於移動以及日常使用等兩個含意)。它們沒有固定位置,而且也比較輕便,可以輕鬆置放於室內各處。日用坐椅可以圍著一張茶几擺設,也可以擺在一起以利交談。這類輕便的扶手椅稱為「fauteuils en cabriolet」,亦即「便椅」之意。家飾坐椅用於沙龍,日用坐椅則專為非正式用途而設計,是擺在閨房與私人起居室的家具。建築性家飾有講究直線造型的正規要求,但日用坐椅則不受這類要求之限;為求坐得舒適,它們可以採用新的柔和造型,而不必拘泥於正規的美學規則。

各類型桌子也開始出現固定性與移動性兩種家具的差異。既有的大型寫字台與大理石面的桌子總是緊靠牆壁而設,它們雖具裝飾效果但不實用;現在,體型較小、供私密或個人用途而設計的桌子出現了。這類桌子包括書桌、遊戲桌與床頭几等等,設計往往別出心裁,或具有各種尺寸的抽屜,或具有可以滑動或摺疊的桌面。各式各樣供男性或女性使用的化妝桌與盥洗台相繼出現。女士很愛寫信與日記,於是專為女士進行這類活動而設計的寫字桌問世。女士的寓所不但設有供做針線活、供進早餐的小几,為享用新引進的時髦飲品咖啡,還設了咖啡桌。

註釋:這種二分的劃分稱得上相當一致;在一種文化中,高坐派與蹲踞派兩者並存的唯一例證出現於中國古代。椅子或許早在第六世紀已由歐洲傳入中國。不過,儘管中國人使用高腿桌、椅子與床,但中國人的住家一直保有供蹲踞使用的矮家具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金窩、銀窩、狗窩:一段追尋「舒適」的住宅建築發展史》,貓頭鷹出版

作者: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
譯者:譚天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你可以走出一棟房子,但你總要回家。——黎辛斯基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剛出社會打拚的年輕人,十之八九都以買個房子當成第一心願。因為人人都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家、有個自己的私密空間。但你是否曾想過,原本只用來遮風避雨的空間,如何演變出客廳、廚房、臥室、浴廁等隔間?建築格局的變化與人類文化進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