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努力運動》:從大島渚、夏目漱石、山本耀司的生活哲學,學習美感的累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感等於知識累積引起的情感反應。想要有多少美感,就必須累積多少知識。
文:陳易鶴
美感等於知識累積引起的情感反應。
想要有多少美感,就必須累積多少知識
知識累積的多寡,是判斷事物最根本的基礎。比方說, 對空間或風格認識的程度,可以判斷一間店美或不美, 與想要的美感符不符合;或者在旅行之前,閱讀文學家的生活隨筆,從文壇大家們的文字中學習觀看生活的方式,然後一個一個撿起來去體驗一遍試試看,那會跟過去的自己所帶來的判斷不同,進而得到新的感受。因此美感也代表了知識,累積多少的知識,就有多少的美感。
知識可以是自己的邏輯或看法
美感跟知識是畫上等號的,知識不僅只是對專業的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邏輯或看法。當我們累積愈多自己獨特的見解,便會產生對世界的一套理解方式,跟專屬於自己的世界樣貌。就像在工作時,並不是一味地附和客戶的意見,而是能不能針對主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加入新的觀點與能量與客戶產生共鳴,進而將它實踐出來。
透過情感描述,展現品味與美感
知識必須被反覆學習吸收後,才能轉化為個人常識, 所以每個人擅長的常識都不相同。知識也並非輕鬆可得,除了要有興趣以外,還要花上時間、金錢、甚至勞力才能獲得。得到了某件事物的知識以後,當旁人詢問你的意見時,就能因為研究了解而賦予情感上的描述,言談之中也能流露出自信,在他人眼裡,這就是你的品味,也是你的美感。
讓我們先看看山本耀司對衣領的情感描述
「研究衣領的紙型,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它的形狀有如『迴力鏢』(boomerang)。將它想成是日本武士刀優美的曲線甚至更好。當這個有曲線的物件被折彎後, 它便會服貼在脖子上。這個曲線就是衣領的命脈,而它所營造出來的弧形也必須注入一些張力。在如此窄小的面積裡,幾公釐的微妙區别就能决定衣領的獨特或優雅與否。」
從知識獲得講究的能力,從細節找到感性的方式
前頁是山本耀司對衣領的觀察,光是衣領就有這麼多的情感描述,那代表著他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神,去觀察、嘗試與實驗不同衣領在同樣服裝上,產生了什麼樣不同的視覺線條變化,才能得出這樣的描述與論點。對一般人而言,也許在直覺上會感覺到差異,卻說不上來有什麼不同,但山本耀司因為擁有服裝的專業知識,進而對衣領深入的講究,透過情感找出細節的想像與描述,他的服裝便能有無限的可能。
再來看看夏目漱石對羊羹的情感描述
「在所有的糕點中我最喜愛羊羹,並非想吃,而是那種肌理之光滑、細膩,還有在光線照耀下呈現半透明的質感,不管怎麽看都是藝術品,尤其是帶有青色的熬煮方式,宛如玉石與蠟石的混種,光是看就覺得舒坦。而且用青瓷小碟盛裝的青色羊羹,彷彿剛從青瓷中誕生般晶瑩剔透,教人忍不住伸手撫摸,西洋糕點就没有任何一種可以帶給人如此强烈的快感。」
透過感性,發現他人未見的風景
夏目漱石覺得羊羹是藝術品,是一種非常內斂的甜點, 因為它全部的層次都鎖在一個有如玉石般的質感裡面。夏目漱石在享用羊羹的同時,帶入了許多自身情感的想像與描述,所以他所感受到的世界,能與一般市井小民有所落差。為什麼他會成為作家?作家跟我們的差別在哪?正是情感描述的能力。因為作家對世界的興致有許多感性與想像,所以就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因此做創作的人,情感愈豐富,作品就會愈動人。
大島渚對夕陽的情感描述
「我並不是特別喜歡太陽,我沒有人們自豪地稱作『太陽的季節』的青春 ( 指隨性無秩序重享樂的年輕人 ), 毋寧說,在川崎單身集合式住宅五樓約 5 坪大的房間裡一個人看到的夕陽。對我來說是恐怖的,夕陽照耀下, 眼下並排的房屋就像是火柴盒堆起的聚落,人們生活在這一個個盒子裡這個事實令我戰慄,我真想從窗戶投身而出降落在這些盒子上。這種誘惑時不時地襲擊我, 為了抵抗這種誘惑,一到傍晚,我幾乎都會蓋上被子睡覺,等到霓虹燈開始閃爍,方才出門到小巷子裡喝點酒,尋求慰藉。」
對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投射感情
夕陽對於多數人的感覺是什麼呢?對於上班族來說,夕陽可能只是一段接近下班的過度時間;對於上學的孩子來說,可能意義又大不同了。接近傍晚放學,剛結束一天的學習,顯得懶洋洋但又有期待玩樂的興奮感,回家的路上期待著晚餐,夕陽應該還是會帶著幸福的聯想吧。但對於大島渚來說,夕陽卻是帶有恐懼的,集體社會化的狀態下,每個人都在一樣的形式裡生活著。當日落的光暉讓房子的陰暗面浮現時,也帶出了他想逃避的心情。當相同的日子、相同的日出、相同的日落出現在生活裡時,你也一直是相同的感受嗎?
谷川俊太郎對穿著的情感描述
「穿著在不知不覺間會表現出一個人的 Life Style, 可是現在卻越來越難憑藉著穿著去判斷一個人。大臣在家,說不定會穿牛仔褲,同樣的牛仔褲也會出現在小混混身上。對於穿牛仔褲的人,你很難從他身上穿的牛仔褲去判斷,他做的是什麼工作,以及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說 Life Style 的 Life 指的是內涵, Style 指的是形式,那麼藉由形式來反映內涵的時代其實已經過去了。光從形式已經很難去論斷一個人的內涵,那麼現代的 Life Style,想必是隱藏在更難以探尋的深處吧。」
一個人的內涵已經無法顯示在外表上了
早期服裝代表著社會階級的區分功能,穿著什麼樣的服飾就能看出他的社會角色甚至家族地位;然而形式一直跟隨著社會型態轉變,現在人們穿衣服單純只是為了自己的喜好、個性與主張。但當整個社會由商業主導、媒體不斷灌輸所謂主流價値時,我們的穿著選擇只是為了融入社會的體制,追求安全與順從,漸漸地失去了表達自我意識的動力。那要如何辨識出每個人的差異性呢,大概只能從更細微的接觸、對談與感知才能得知了吧。
知識不能馬上獲得,只能利用空閒時間去接近美感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