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真心要暗殺,不會用神經毒:藏在俄羅斯反對派領袖被「毒殺失敗」背後的訊息

真心要暗殺,不會用神經毒:藏在俄羅斯反對派領袖被「毒殺失敗」背後的訊息
德國救護人員將中毒臥床的納瓦尼送下車。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遭人下毒謀殺未遂,已送往德國治療。專家表示,如果要暗殺特定人士,有更好的毒物、甚至更好的手段,使用「諾維喬克」這種神經毒,本意就不在死亡,而在引起注意、傳遞訊息。無論要傳遞什麼訊息,對俄羅斯來說都是觀察風向的好時機。

※封面圖為德國救護人員將中毒臥床的納瓦尼送下車。

俄羅斯知名反對派人士納瓦尼(Alexei Navalny)上月疑似遭人下毒,送往德國救治後,已於本月7日從昏迷中甦醒,對說話聲可做出反應。德國本月2日確認納瓦尼所中的毒是蘇聯過去開發之神經毒劑「諾維喬克」,嫌疑程度最高的俄羅斯立刻被各界撻伐。媒體繪聲繪影將這種毒素講得超恐怖,俄國又是傳說中的特務搖籃,為何這次如此「落漆」,毒殺失敗還留下證據?

實際上,生化武器專家指出,如果要殺死納瓦尼,俄國還有其他效率更佳的毒藥;誰是主謀,這恐怕永遠無法證實,但這種手法通常刻意引人注意,要傳達某些訊息。而各國在毒物確認後的反應,對俄國來說是個很好的參考指標。

納瓦尼8月20日從西伯利亞城市托木斯克(Tomsk)搭機飛返莫斯科,疑似在搭機前或機上被投毒,飛機緊急降落於鄂木斯克市(Omsk),將納瓦尼送醫救治,納瓦尼隨後陷入昏迷。由於鄂木斯克醫療不先進、親屬也質疑醫院企圖隱瞞真相,經過一番波折後,納瓦尼由德國人權團體提供的醫療飛機載往柏林接受治療。《路透》報導,德國醫院於當地時間7日早上表示,納瓦尼已經甦醒,可回應說話聲,病況逐漸好轉,目前正嘗試解除呼吸器。

治療納瓦尼的夏里特醫院(Charite,法語「慈善」之意)是醫界權威,德國半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都在此,過去曾救活其他被下毒的俄國反對派人士。《路透》報導,德國政府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本月2日證實,德國軍事實驗室採檢納瓦尼血液樣本,有明確證據顯示他中了神經毒「諾維喬克」(Novichok)。

戰爭殺敵很好用,但用來暗殺特定人士則不可靠

先來談談「諾維喬克」這個神經毒。眾所皆知,這是蘇聯開發出來的化學武器,能夠使人抽搐、中斷呼吸或死亡等等,投毒後能在30秒到2分鐘內產生作用,皮膚接觸也可能中毒。

RTS2NICR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納瓦尼多次被俄國政府逮捕,圖為2019年8月23日他完成30天監禁後出獄畫面。

「諾維喬克」之名來自俄語Новичо́к,「新手」之意;雖然是新手,至今也開發出了好幾代,且目前不止有俄羅斯有能力合成這種毒藥。「諾維喬克」被認為是一種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德國先是辨認出了這種抑制成分,才確認毒害納瓦尼的是「諾維喬克」。

不親俄的俄語獨立媒體《墨杜薩》(Meduza)採訪曾擔任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實驗室主任的德國化武專家布倫(Marc-Michael Blum)。布倫解釋了納瓦尼中毒事件中的各種疑雲。

布倫指出,膽鹼酯酶是血液中的一種酶,有助於加速特定化學反應,對神經傳導非常重要。血液中的膽鹼酯酶要少到接近0時,才會表現出嚴重症狀,例如納瓦尼就是如此。

臭名昭彰的沙林(Sarin)也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一種。這類神經毒物很快就會水解並透過尿液代謝;但有些成分仍會附著在蛋白質或殘餘的膽鹼酯酶上,大約2個月才會完全消除。在中毒後3周或4周內採檢血液,都還可以找到毒物殘留痕跡。因此,先前有質疑俄國醫院不讓納瓦尼轉送德國,是為了要等他體內毒物消失,這個說法其實行不通。

RTX7R1CB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納瓦尼(病床上者)8月20日中毒,22日從俄國鄂木斯克醫院搭救護車前往機場轉醫療飛機。

布倫也表示,目前雖不清楚納瓦尼被下毒的方式和時間,但他周圍的人、包含機上乘客,顯然都運氣不錯。這種毒物可以透過皮膚接觸,碰觸到納瓦尼的人可能都有危險。

《墨杜薩》舉例,銀行家基維利迪(Ivan Kivelidi)1995年被「諾維喬克」毒殺,他的秘書和為他驗屍的法醫也因此死亡;2018年俄國雙面諜史柯里帕父女(Sergei & Yulia Skripal)在英國中毒,其中一名目擊者史特蓋斯(Dawn Sturgess)碰了兩人倒臥時身邊放置的瓶子,結果史柯里帕父女沒死,但史特蓋斯死了。

第一時間治療納瓦尼的俄國鄂木斯克醫院人員,或許也算是撿回一命。院方對《墨杜薩》表示,當時院方救治納瓦尼時,醫生只穿戴一般外科手術口罩和手套,沒有危險品專用的防護衣。

有鑑於這樣的高危險性,布倫指出,這種化學武器是用在戰爭中,意圖造成大規模殺傷專用;如果真心要殺死單一特定人物,基本上不會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這種神經毒。布倫說:

「這樣講很憤世嫉俗,但如果你真心想毒殺一個人,還有更好的毒藥。有些毒素不易被查測,發作速度也更快。」

觀察歷來被「諾維喬克」毒害的對象,其實死亡率不高。布倫說,由於無法確定每個人對毒劑劑量的反應,用化學毒謀殺經常未遂,但也不能單純用於恐嚇,因為沒有相對安全的劑量,一不小心就可能真的毒殺成功。真要致人於死,「被失蹤」、「假車禍」或單純槍擊都比下毒有效,也較不易引起懷疑。

若「毒殺失敗」是在傳達訊息,誰看懂了?

布倫不否認下毒者有殺死納瓦尼的企圖,但更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手法有可能是刻意引起人們注意,傳達某種訊息,只是外界無法判斷該如何解釋這個訊息。

RTX7R2I4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救治納瓦尼的柏林夏里特醫院,也曾救治被下毒的俄國反對派樂團「暴動小貓」成員韋齊洛夫。

此外,《墨杜薩》報導也指出,「諾維喬克」誕生於蘇聯之手是事實,但研發者之一的米爾薩亞諾夫(Vil Mirzayanov)已經投靠美國;俄國也沒有壟斷這種毒物的研究,伊朗和捷克都曾經成功合成過。布倫對此表示,西方國家幾乎不可能找到直接證據,證明毒害納瓦尼的毒劑是俄國生產。

報導指出,神經毒一般而言對腦中樞系統造成的損害較低,嚴重腦受損的狀況很少見,對外周神經系統傷害較大。納瓦尼若能撐過中毒危機,長期後遺症會有記憶力衰退、肌肉無力、噩夢和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