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暗殺,不會用神經毒:藏在俄羅斯反對派領袖被「毒殺失敗」背後的訊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遭人下毒謀殺未遂,已送往德國治療。專家表示,如果要暗殺特定人士,有更好的毒物、甚至更好的手段,使用「諾維喬克」這種神經毒,本意就不在死亡,而在引起注意、傳遞訊息。無論要傳遞什麼訊息,對俄羅斯來說都是觀察風向的好時機。
※封面圖為德國救護人員將中毒臥床的納瓦尼送下車。
俄羅斯知名反對派人士納瓦尼(Alexei Navalny)上月疑似遭人下毒,送往德國救治後,已於本月7日從昏迷中甦醒,對說話聲可做出反應。德國本月2日確認納瓦尼所中的毒是蘇聯過去開發之神經毒劑「諾維喬克」,嫌疑程度最高的俄羅斯立刻被各界撻伐。媒體繪聲繪影將這種毒素講得超恐怖,俄國又是傳說中的特務搖籃,為何這次如此「落漆」,毒殺失敗還留下證據?
實際上,生化武器專家指出,如果要殺死納瓦尼,俄國還有其他效率更佳的毒藥;誰是主謀,這恐怕永遠無法證實,但這種手法通常刻意引人注意,要傳達某些訊息。而各國在毒物確認後的反應,對俄國來說是個很好的參考指標。
納瓦尼8月20日從西伯利亞城市托木斯克(Tomsk)搭機飛返莫斯科,疑似在搭機前或機上被投毒,飛機緊急降落於鄂木斯克市(Omsk),將納瓦尼送醫救治,納瓦尼隨後陷入昏迷。由於鄂木斯克醫療不先進、親屬也質疑醫院企圖隱瞞真相,經過一番波折後,納瓦尼由德國人權團體提供的醫療飛機載往柏林接受治療。《路透》報導,德國醫院於當地時間7日早上表示,納瓦尼已經甦醒,可回應說話聲,病況逐漸好轉,目前正嘗試解除呼吸器。
治療納瓦尼的夏里特醫院(Charite,法語「慈善」之意)是醫界權威,德國半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都在此,過去曾救活其他被下毒的俄國反對派人士。《路透》報導,德國政府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本月2日證實,德國軍事實驗室採檢納瓦尼血液樣本,有明確證據顯示他中了神經毒「諾維喬克」(Novichok)。
戰爭殺敵很好用,但用來暗殺特定人士則不可靠
先來談談「諾維喬克」這個神經毒。眾所皆知,這是蘇聯開發出來的化學武器,能夠使人抽搐、中斷呼吸或死亡等等,投毒後能在30秒到2分鐘內產生作用,皮膚接觸也可能中毒。
「諾維喬克」之名來自俄語Новичо́к,「新手」之意;雖然是新手,至今也開發出了好幾代,且目前不止有俄羅斯有能力合成這種毒藥。「諾維喬克」被認為是一種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德國先是辨認出了這種抑制成分,才確認毒害納瓦尼的是「諾維喬克」。
不親俄的俄語獨立媒體《墨杜薩》(Meduza)採訪曾擔任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實驗室主任的德國化武專家布倫(Marc-Michael Blum)。布倫解釋了納瓦尼中毒事件中的各種疑雲。
布倫指出,膽鹼酯酶是血液中的一種酶,有助於加速特定化學反應,對神經傳導非常重要。血液中的膽鹼酯酶要少到接近0時,才會表現出嚴重症狀,例如納瓦尼就是如此。
臭名昭彰的沙林(Sarin)也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一種。這類神經毒物很快就會水解並透過尿液代謝;但有些成分仍會附著在蛋白質或殘餘的膽鹼酯酶上,大約2個月才會完全消除。在中毒後3周或4周內採檢血液,都還可以找到毒物殘留痕跡。因此,先前有質疑俄國醫院不讓納瓦尼轉送德國,是為了要等他體內毒物消失,這個說法其實行不通。
布倫也表示,目前雖不清楚納瓦尼被下毒的方式和時間,但他周圍的人、包含機上乘客,顯然都運氣不錯。這種毒物可以透過皮膚接觸,碰觸到納瓦尼的人可能都有危險。
《墨杜薩》舉例,銀行家基維利迪(Ivan Kivelidi)1995年被「諾維喬克」毒殺,他的秘書和為他驗屍的法醫也因此死亡;2018年俄國雙面諜史柯里帕父女(Sergei & Yulia Skripal)在英國中毒,其中一名目擊者史特蓋斯(Dawn Sturgess)碰了兩人倒臥時身邊放置的瓶子,結果史柯里帕父女沒死,但史特蓋斯死了。
第一時間治療納瓦尼的俄國鄂木斯克醫院人員,或許也算是撿回一命。院方對《墨杜薩》表示,當時院方救治納瓦尼時,醫生只穿戴一般外科手術口罩和手套,沒有危險品專用的防護衣。
有鑑於這樣的高危險性,布倫指出,這種化學武器是用在戰爭中,意圖造成大規模殺傷專用;如果真心要殺死單一特定人物,基本上不會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這種神經毒。布倫說:
「這樣講很憤世嫉俗,但如果你真心想毒殺一個人,還有更好的毒藥。有些毒素不易被查測,發作速度也更快。」
觀察歷來被「諾維喬克」毒害的對象,其實死亡率不高。布倫說,由於無法確定每個人對毒劑劑量的反應,用化學毒謀殺經常未遂,但也不能單純用於恐嚇,因為沒有相對安全的劑量,一不小心就可能真的毒殺成功。真要致人於死,「被失蹤」、「假車禍」或單純槍擊都比下毒有效,也較不易引起懷疑。
若「毒殺失敗」是在傳達訊息,誰看懂了?
布倫不否認下毒者有殺死納瓦尼的企圖,但更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手法有可能是刻意引起人們注意,傳達某種訊息,只是外界無法判斷該如何解釋這個訊息。
此外,《墨杜薩》報導也指出,「諾維喬克」誕生於蘇聯之手是事實,但研發者之一的米爾薩亞諾夫(Vil Mirzayanov)已經投靠美國;俄國也沒有壟斷這種毒物的研究,伊朗和捷克都曾經成功合成過。布倫對此表示,西方國家幾乎不可能找到直接證據,證明毒害納瓦尼的毒劑是俄國生產。
報導指出,神經毒一般而言對腦中樞系統造成的損害較低,嚴重腦受損的狀況很少見,對外周神經系統傷害較大。納瓦尼若能撐過中毒危機,長期後遺症會有記憶力衰退、肌肉無力、噩夢和憂鬱。
最新發展:
-
皮膚發炎脫皮、甚至失明數小時,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和烏克蘭代表談判前「疑似中毒」 1年前
-
俄羅斯最大反對派領袖納瓦尼再被判刑9年,至少被關到普亭近80歲 1年前
-
俄羅斯法院判處反對派納瓦尼入獄「完成」3年半徒刑,普亭政府一切都在掌握中? 2年前
-
俄羅斯100多座城市連線示威,要求釋放反對派領袖「納瓦尼」,超過3000人被抓 2年前
-
支開媒體與支持者?降落地點「被調包」,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機場被捕 2年前
-
俄羅斯15億美元也救不了白羅斯,歐盟想制裁卻被賽普勒斯反對? 3年前
-
撕爛護照、從車窗爬出:白羅斯反對派領袖打破「被流亡」劇本,同伴飛車逃到國外公布真相 3年前
-
白羅斯反對派領袖遭蒙面人強押上車,帶往烏克蘭邊境指控「企圖非法越界」 3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