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

文: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前言】

《諸神的起源》這本書描寫人類生存的其中一個核心事實:每個已知社會共享著一套遠遠超越個體生命,足以建構共有身分的信念和假設——你可稱之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這樣的一套共有信念具有獨特的力量,足以界定人的意義與區分人的社群,而且在今日全球許多地方還是政治的推動力量。有時候這套共有的信念是世俗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民族主義國家;不過在歷史的長流中,其性質主要還是宗教的——廣義的宗教。

毫無疑問的,這本書不討論宗教史,也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一個信仰體系展開辯護。事實上,這本書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嘗試審視器物、地方與人類活動,藉此探究共有的宗教信念對一個社群或國家的公共生活中,究竟具有甚麼意義,了解這套共有的宗教信念如何形塑個體與國家的關係,以及如何變成定義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主要構成因素。我認為這當中可能的原因是: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的同時,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信仰回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沐浴在繁榮的氣氛中,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美國提供大部分國民及其移民一個看似永遠不會停止上升的生活水準。在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在一九五七年對英國民眾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指出他們的生活「從來不曾這麼好過」。英國民眾十分同意他的看法,他也很順利地贏得接下來的選舉。從西歐到北美,經濟成長成為典範;整體說來,和平正帶領著人類走向富裕之路。

至於世界上其他地區,蘇聯與美國正陷入艱苦的衝突,有時是軍事上的,但更常爆發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兩國彼此較勁,看誰能爭取更多的新成員接受他們各自偏好的政治信念——馬克斯的國家共產主義或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由於這兩種主義基本上都是經濟方面的主張,美蘇之間的論辯越來越失焦,漸漸脫離對自由和社會正義的不同看法之辨析,反而把論爭的焦點放在哪種政治主張可以為社會提供較多的物質利益。不過,這種發展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這種把理念及其物質成果予以省略——或等同——的原則,我們這裡有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美元紙鈔——或者更為精確一點:兩元美金紙鈔。雖然美國大部分的人民是基督徒,不過美國當年建國時,憲法即曾清楚寫下一個準則:新國家不能建立一個既定的宗教。但是到了一九五六年,為了與堅守無神論的蘇聯拉開更明確的區隔,美國國會提出一個辦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那句長久以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片語:「我們信靠神」(In God We Trust)。美國國會最後決定把這句片語印在廣為流通的紙鈔上,而不是印在建築物上或國旗上。

雖然不是刻意的,但是這個決定卻充滿了象徵意義。從那時候開始,這句片語就一直印在美元紙鈔上;而且在十元的紙鈔上,這句片語就飄浮在美國財政部的屋頂上方,充滿了保護的意味。從十九世紀開始,有一句令人莞爾的片語「萬能的美元」(Almighty Dollar)曾四處傳揚,警告人們不要把神與拜金主義(Mammon)相提並論。不過現在不同了;最能界定美國的其中一個信念,現在就展現在美鈔上面,而美鈔是美國最令人欽羨的成就的表徵。

表面看來,美元鈔票上面印製的新片語彷彿宣告神在美國政治系統之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就像二十世紀美國版本的「上帝的恩寵」(Dei Gratia)——英國紙鈔上跟元首圖像印在一起的片語,或伊斯蘭國家的硬幣上面印鑄的《可蘭經》經文。事實不然,這裡的意義幾乎剛好是相反的。

物質與精神這個令人驚異的結合,在美國這裡並不代表往神權政體靠近,遠非如此。相反的,那是一個代表倫理與經濟之間的平衡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的徵兆。不論在公領域與私領域,宗教組織在大西洋兩岸所扮演的角色日漸隱退。兩地的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歐洲可能改變得比較快一點;而且越來越少人上教堂參加傳統的宗教儀式。一九六八年,「改革份子」從經濟不公平這個觀點提出抗議,但是他們幾乎不曾提到神,更別說信靠神。

一九八○年代末期,蘇聯的共產主義垮台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亦即美蘇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已經結束:資本主義已經贏得鬥爭,共產主義已經衰落,宗教也已經枯萎。此時如果人們還有所謂的信仰——亦即一套人人共享的信念,那麼這個信仰就是物質上的安樂。一九九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柯林頓說了一句令人難忘的話:「現在是經濟當道呀,傻瓜。」沒有人反對他的這個見解;他贏得選舉,成為美國總統,就像在他之前的麥克米倫一樣。

二十五年後,讓富裕的西方國家感到驚異與困惑的是:各種宗教組織在全球各地紛紛崛起,再度登上政治的中央舞台。這種繁茂的形勢,自十七世紀的歐洲之後就極為少見。現在信仰形塑著全球大部分公共論辯,冷戰期間那些充滿競爭的實利主義如今已經被取代。瀰漫整個中東地區那些殺氣騰騰的衝突,其所表述與爭辯的,已經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宗教問題。

在政治上,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世俗國家,這是毫無疑問。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宗教色彩現在卻越來越濃厚。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這幾個國家裡,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其理由都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印度的憲法明白規定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今有人呼籲政府擁護一個明顯是印度教的身分認同——嚴重地影響到某些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的印度人(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