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

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調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來表述,即使大部分國家都抱持不可知論的歐洲也是如此。巴伐利亞總理主張在政府建築大樓架設十字架,作為巴伐利亞認同天主教的身分標記;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佩戴全罩式頭巾布卡(burqa)(第二十八章);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第九章);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有數千人定期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Islamization)。世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宣稱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威脅,然而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而已。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伊斯蘭改革運動,世俗世界當時曾為此深感震撼。在當時看來,這項改革運動似乎與歷史的潮流相牴觸,現在看來反而是個前兆——宗教復甦重返的前兆。遭受英國與美國干預數十年後,伊朗的政治家在深受屈辱之餘,同時也發現了宗教是界定與宣稱其國家身分認同的一種方式。自此以後,許多國家也走上同樣的道路。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濟繁榮那令人寬慰的政治願景已經隱退,取而代之的是那種透過信仰表達的身分認同的修辭和政治——通常是暴力的政治修辭。這樣的情景是六十年前人們想都不曾想過的。然而這樣的改變也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這事實上是一種回歸,回歸到人類社會的普遍模式。而這正是本書討論的其中一個觀點。

與故事同在

「為了生存,我們給自己說故事。」瓊.迪迪安(Joan Didion)以這個著名的句子展開一部散文選集,描寫一九七○年代,她在世俗化的美國遇到的經歷。這部選集雖然不是宗教上的反思,然而書裡所說的正是那種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的需要——我們需要故事來整理我們的記憶和希望,我們需要故事來給我們的個體與集體生活一個形式和意義。

我們將從現存最古老的考古證據開始講故事;這個證據出現在歐洲的一個洞穴裡,年代是冰河期末期。我們在第一章會看到:擁有一個超乎本身的信仰的社會似乎比較能面對存在的種種威脅,比較有機會生存和繁衍發展。二十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即提出一個想法: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那種超越自身的故事——他稱之為「一個會建構自身的概念」,就不會有社會的存在。

對涂爾幹而言,那些故事所展現的理想,還有演出那些故事的慶典——這些全部是構成任何共有信仰系統的基本元素。就某個意義來說,那些故事就是社會本身。我們若失去故事或忘記那些故事——不管基於任何理由,我們就真的不復存在,集體地不復存在。

許多信仰的系統幾乎都含有一個敘事描述現實世界如何被創造、人類如何來到這世界、人類和所有生物應該如何在這世上生存。但是這些故事及其伴隨的儀式所陳述的通常不只這些。這些故事還會告訴群體中的成員彼此該如何相處。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也會述及未來——那些會持續存留的社會面向,即使人一代又一代地死亡與消失。在一個關於歸屬感、代代相傳的故事裡,生者、死者和那些尚未出生者全都有各自的位置。

在任何社會裡,最強大且最有意義的故事是人們世世代代累積創作的。這些累世創作會被重複述說、改編、流傳、吸納進日常生活,並且會被儀式化和內化,以致於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們仍然生活在遠古祖先所敘說的故事裡。在一個我們觀察得到但無法完整理解的模式中,這些創作給了我們一個獨特的位置——而這過程我們幾乎完全難以察覺。不過,只要我們——還有其他人——重複經歷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序列:星期中的每一天,我們就會看見這個過程。

與時間同在

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把月亮圓缺的週期分成四個星期,一星期分成七天——這個概念可能始於古代的巴比倫。但是我們現代熟悉的形式有可能來自猶太人,呼應的是創世紀敘述的故事:神用六天創造世界,並在第七天休息,並且命令人類和動物也要這麼做和這麼安排生活。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個星期都把我們連結到「時間」的開端,因為我們的工作和休息都圍繞著星期中的日子來安排,我們的存在就依照這個韻律不斷周而復始。

不過,星期之中的日子所代表的意義尚不只此,至於這些意義為何,端看我們的語言和我們的信仰而定。在英文中,我們給星期日子的名字繼承自古人對時間循環的思考結果,猶如我們會觀察太陽、月亮和星體在天上運行的模式那樣。而且這些名字述說的故事僅僅對說英語的人有意義,因為其他民族的星期名字跟我們並不一樣。

星期天(Sunday/太陽之日),星期一(Monday/月亮之日)。我們的一星期始於太陽與月亮——我們差不多每天都會看到的星體,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又分別標誌著年份和月份。在大部分西歐地區,跟在「太陽之日」和「月亮之日」後面的,都是我們平日很容易觀察到的星體。在羅馬語系的語言中,這個現象尤其清楚:火星(Mars)對應的是星期二(martedi/mardi),水星(Mercury)(meroledi/mercredi)對應的是星期三;木星(Jupiter/Jove)對應的是星期四(giovedi/jeudi);金星(Venus)對應的是星期五(venerdi/vendredi)。這個星體秩序雖然可能會讓現代天文學家感到很驚訝,但是這是羅馬人遵循且留給我們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