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諸神的起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

大約在公元七世紀,英國人把那些跟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重新命名,換成北方諸神的名字。這幾位北方諸神的盎格魯.撒克遜名字依序如下:提爾(Tiw)、沃登(Woden)、索爾(Thor)、富里吉(Frige),這幾個神名就是現代英文中的星期名字,依序為提爾之日(Tuesday)、沃登之日(Wednesday)、索爾之日(Thursday)和富里吉之日(Friday)。到了星期六,前述這幾位樸實的盎格魯.撒克遜神祇張開雙臂,歡迎羅馬農神薩圖恩(Saturn/土星)加入祂們的行列,因此我們有了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這位來自羅馬的移民神祇固執地保留祂的拉丁名字,從而讓我們的星期日子變成一個由德文與拉丁文混合而成的獨特組合,就像我們的語言本身那樣。

既然我們的星期名字繞著太陽、月亮與五大行星的週期運轉,每一星期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一段時間長度——暗含許多年的時間長度而已;事實上,這意味著我們每星期都擁有許多神祇的陪伴,還有廣闊的空間也與我們同在。整個太陽系就藏在每天的星期名字裡——這種時空連續一體的概念發源自古代地中海世界,並流傳到了北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生活於其間的我們仍然每日與我們祖先的諸神,與我們的征服者的神生活在一起,共處在一個古老但穩定的時間結構裡。

人們顯然很樂意以此方式給星期日子命名,令人驚訝的是,此種命名方式不僅可見,而且還可佩戴。在一條十九世紀的義大利彩色寶石手鍊上,我們看到太陽和月亮分別位於手鍊兩端,中間依序排列著各個行星,並以浮雕的技法刻著與各個行星相應的諸神神像,呈現典型的羅馬風格。這條手鍊雖然是在義大利製作的,其意義卻只有懂英文的人才能理解,因為英文的週末名字與歐洲南部的週末名字迥然不同。在義大利文(還有法文與其他羅曼語文)中,過了星期五(Friday),隨之而來的不是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之日被取而代之,因為星期日子的命名系統轉換成另一個不同的宗教世界。

換句話說,這位羅馬異教神祇讓位給猶太人唯一的神的安息日(Sabbath),即Sabato(義大利文的星期六)和Samedi(法文的星期六)。過了安息日之後,迎接人們的不是「太陽神之日」(Sunday),而是Domenica(義大利文的星期日)或Dimanche(法文的星期日),亦即天主(dominus)之日。拉丁文影響之下的歐洲,週末的命名方式不再與天體的運行有關,而與我們如何在地球上禮拜敬神有關。因此,星期中的日子給時間一個架構,把我們的例行日常生活放入一個模式裡,裡頭既有宇宙的和諧,也有社會的秩序。

七天構成一個星期——在現代這已經成為全球現象。但是世界各地的每一天,其命名方式各個不同。這種差異訴說的是當地的故事,至於故事如何,端看其習俗和語言如何而定。大部分受到羅馬天主教文化影響的歐洲國家保留了與羅馬行星神祇相應的星期名字,即使羅馬天主教在當地早已被其他宗教取代。羅曼語族的國家則添加了猶太聖日和基督教聖日。不過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希臘東正教拒絕接受那些錯置的異教神祇,還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星球名字;他們選擇遵循猶太人傳統的命名模式——這個極為不同的命名方式後來也被穆斯林接手採用。

對這幾個地區的人們而言,星期日子有個明顯的中心:那位唯一的神,而這一天是專門用來崇拜禮敬那位神。對穆斯林而言,這個主要的中心日子是星期五,猶太人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至於這一天之外的其他日子,他們也不用異教徒的神祇來命名,而是以序列的方式來指認,即第二天、第三天等等。所以在希伯來文、俄文或阿拉伯文裡——就不多談其他語文了,星期日子的運轉訴說著一個相當不同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積極實踐信仰和一神論的故事,關於那位獨一無二的神,以及關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如何圍繞著那位唯一的神來安排的故事。毫無疑問的,這位神絕對不會願意與其他異教神祇分享時間(第二十二章)。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要設計這樣的一份日曆,他們的結論就是廢除現有的星期記日法,改用十進位的計算法(第二十九章)。這想法很合乎邏輯,他們也相信這個計算法應該可以普世通行。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過了一百多年之後,那些舊日的神祇又回來了。

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或許牽涉的層面很複雜,不過當人們思考該如何紀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更大,大家的態度也更尖銳。該從哪裡開始計算年?我們的時間——或者更為精確地說,我們的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對猶太人來說,那是指耶和華創造世界的那一刻;對羅馬人來說,那是指他們的建城之日。無論如何,這兩個例子都完美地展示了他們各自的觀點,顯示他們在世界歷史所佔據的位置。

但是對世上其他人來說,年的開端意味著世界重新開始、萬物重新復生的那一刻。對基督徒來說,那是指耶穌出生的那一刻;對穆斯林來說,那是指先知從麥加(Mecca)遷移到麥地那(Medina)、信眾的社群開始成形的那一刻。封建中國的每個王朝都以一個新的年號開始。對法國革命份子而言,一七九二年是法國的第一年,因為這一年他們建立了共和制,成立了新政府。墨西哥阿茲特克人(Aztec)的年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他們是用一種複雜的、以五十二年為一循環的單位永無止盡地重複。簡而言之,我們在此找不到一個普世共有的故事。計年就像計日一樣,傳達的是每一個社會獨特的想法:關於他們的社群身分,還有關於他們在時間的長流裡所佔據的特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