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起源》:在神聖的殺生獻祭中,世界、人類、動物和諸神秩序再一次得到肯定

《諸神的起源》:在神聖的殺生獻祭中,世界、人類、動物和諸神秩序再一次得到肯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希臘人這個偉大的市民與宗教儀式後來被羅馬人接收,並且在整個羅馬帝國裡實行,這個儀式因此深具影響力,而這一點我們不用再多加強調。這是一個由祭司執行、人民希望可以得到認可與接受的犧牲祭儀。

文: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13 神聖的殺生祭儀】

(前略)

傑戈.庫柏是大英博物館美洲部門的主管,根據他的看法,如果你要進入阿茲特克石頭刀背後隱藏的思想世界,了解跟這把刀有關的儀式性殺人事件,你首先必須了解阿茲特克人對戰爭的看法:

阿茲特克是個相對短暫的帝國,大概只維持了一百年左右;這個帝國在公元1428年左右崛起,此後就一直處於戰鬥的狀態之中。這個帝國興起之後就極力發展並擴張國土,勢力幾乎涵蓋了現代墨西哥大部分地區和美國南方的部分區域。直到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入侵,這個帝國才迅速瓦解並徹底走向滅亡。在這個極度軍事化的帝國,「老鷹戰士」是政府部門最高級的職位。要爬到這個階級,你得在戰爭中捕獲一名受害者,將之帶回部落囚禁或下放為奴——或公開獻祭給神。

阿茲特克帝國擴張國土之際,英國也正在打玫瑰戰爭。在這段時期,歐洲人的戰爭通常涉及大量傷亡:殺傷力極強的箭到處亂飛,數以千計的士兵手持銳利的金屬武器互相砍殺,一心一意想把對方砍死。

不管結果如何,交戰的雙方都會留下好幾百名受了傷或斷手斷腳的士兵,讓他們痛苦地留在戰場上等死。阿茲特克人的戰事跟歐洲人不一樣——非常不一樣。歐洲人在戰場上的殘酷行徑,還有歐洲人在戰場上屠殺大量士兵,看在阿茲特克人眼裡是極其可怕的。阿茲特克人上戰場的目的不是殺人,而是打敗敵人,俘虜敵人。通常他們的戰士會在戰場上俘虜一個受害者,將之帶回首都。

把敵人全部殺死對阿茲特克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依賴投降的部族奉獻貢金,而貢金來自那些從戰場上回來的人。他們會從敵方的軍隊裡捉幾個人作樣本,而不是把整支軍隊殲滅。那個被刀挖出心臟的人有可能是個戰犯;獻祭戰犯是阿茲特克人最常見的獻祭形式。

我們不難想像,這樣的死亡祭祀如果被阿茲特克人的潛在對手看到,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威懾效果。再者,他們這種蓄意的嗜血儀式有可能是特地設計的活動,目的是遏止戰爭帶來的殺害與痛苦——雖然這是一個耐人尋味、但有點違反直覺的想法。不過我們可以確定,這個嗜血儀式對西班牙人很有利,他們得以據此極力強調阿茲特克人的殘酷,同時大肆屠殺阿茲特克人和劫掠他們的帝國。

就祭儀和實際兩個層面而言,這把石刀既象徵且體現了阿茲特克戰爭的兩個重要面向:一是把精挑細選的敵人殺了獻給神,二是對他們征服的人民索取貢金。裝飾這把石刀的不同零件,例如松綠石、孔雀石、帶刺的牡蠣貝和珠母貝等,全都是極為珍貴的材料。這些材料都是貢禮,來自帝國不同的區域——有些區域彼此竟相隔數百英里之遠,我們也常在現存的貢禮清單上看到這些材料。由此可知,這些在各個地方收集到的材料,最後會全數運回帝國的首都,然後再打造成最華麗的祭儀用品。

不論在心理上或是在經濟上,阿茲特克人發動的戰爭看來都很合理。據傑戈.庫柏所述,阿茲特克人的活人祭祀還另有其他重大的宗教意義:

阿茲特克人的神——維齊洛波奇特利——不僅是個戰神,同時也與燃燒的太陽有關。阿茲特克人相信諸神曾經犧牲自己,流血以創造人類的生命。人類的心臟被視為太陽力量在地球上的一滴精華。因此,阿茲特克祭司從人體取出一顆心臟,將之奉獻給神,這有一部分是為了償還所有人類欠下的巨大債務。同時也希望這份奉獻足以幫助太陽繼續在既定的軌道上運行——這就是為什麼那個盛放人類心臟的淺盤底座會刻上太陽的圖案。在阿茲特克這個重視死亡方式的社會裡,作為祭品而死是一種良善的、有益眾生的死法。

誠如我們在前一章看到的,人類獻給諸神禮物通常是為了從諸神那裡獲得各種益處。阿茲特克人也是如此,他們希望透過活人鮮血的溢流,來維持帝國與宇宙秩序的穩定。

涅內伊德碑像(the Nereid Monument)是一座巨墓,位於克桑托斯古城(Xanthos),亦即現代的土耳其西部;由於巨墓的許多鑲板都刻著跳舞的水神涅內伊德(Nereids),因而如此命名。這座巨墓建於公元前四世紀初,墓主是當地的國君厄爾賓納(Erbinna)。建築風格模仿希臘愛奧尼亞柱式神殿,嵌著大量雕刻鑲板;這些鑲板本來是有顏色的,不過現在已經褪成淺灰色。鑲板上刻著厄爾賓納王在政治與軍事兩個領域所扮演的多種角色:接見大使、舉辦晚宴等。但是其中有兩片描繪人民公共生活另一個重要的面向:動物獻祭。

看過阿茲特克人壯麗血腥的活人祭祀之後,我們可能以為希臘式的涅內伊德碑像會帶給我們一個平靜的、令人寬慰的畫面:古典的長袍、托加袍,還有清晰刻畫的美麗圖景。其實不然,我們發現涅內伊德碑像也充滿了殘忍的暴力。在其中一面鑲板上,我們看到有個人抓住羊角,努力把羊往前拉,而那隻羊抵死不肯,只見牠用盡全身力量抗拒,蹄子深深埋入地裡,身體極力往後退。羊的後面有人牽著一頭牛跟著。

在第二片鑲板裡,我們終於看到等著兩隻動物的是什麼了:祭台。有一個看來像是祭司的人站在祭台一側,另一側的男子已經脫下了上衣,以免弄髒。我們幾乎就快看到儀式即將開始,聽到動物尖叫,看到牛羊的屍體被肢解,血濺得到處都是,蒼蠅一大群一大群飛來,動物內臟的惡臭飄散在空氣裡。希臘神殿的教區通常也是神聖的公開屠宰場。

在古代地中海地區,像這種定期殺死家畜的祭祀儀式相當常見——除了希臘人,羅馬人、腓尼基人,在耶路撒冷神殿的猶太人也會舉行這樣的獻祭儀式。很明顯地,這是一件可怕的工作,你難免會聞到動物排泄物的臭味。但這也是一個重要和嚴肅的宗教活動,不論私人或公共領域皆是如此。艾絲特.埃迪諾(Esther Eidinow)是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的古代史教授,根據她的解釋:

動物祭祀是個重要的儀式,透過這個儀式,你可以跟你看不見的諸神溝通:你透過動物獻祭來敬拜諸神,感謝諸神。透過觀察動物的內臟,你可以得知諸神是否站在你這一邊。你向諸神請求的事物,也是透過觀察動物內臟顯示諸神是否應許。

換句話說,古典世界舉行的動物祭祀,其功用在某些方面與基督宗教傳統中的祈禱是一樣的:這是一種儀式性的語言,透過這種語言,你可以跟神明說話,也聆聽神明對你說話。舉行祭祀的方式很多,可以在自己的家裡,也可以跟一小群人共同舉辦。不過,規模龐大的市民慶典當然是在神殿裡舉行。

如果神殿裡正在舉辦祭祀活動,你一定會知道的,因為你會聞到祭祀的氣味。祭祀之前通常會有一個遊行隊伍,引領一頭戴著花圈的動物走向祭壇。那頭動物是經過千挑萬選才選出來的,因為用來祭祀的動物必須品種優良,長相漂亮,身價高貴,這樣神明看了才會歡喜。祭壇早已從神殿裡搬出來,放在神殿前面——祭壇必須放在神殿外面,這樣諸神才看得到祭祀,並且聞得到祭祀的味道。祭司通常會面向東方站著,面向正在升起的太陽。在整體效果上,祭祀活動是色彩斑斕的,用意是吸引大量民眾前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