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美國工作的亞裔專業人士,如何避免「冒名頂替症候群」?

在美國工作的亞裔專業人士,如何避免「冒名頂替症候群」?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職場上,亞裔專業人士常常覺得只要自己把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好,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然而職場上沒有適當展現自己做出的貢獻,沒有自己主動告知自己的目標,真的沒有人會知道你的想法並且幫你。

昨天(按:原文撰於2019年11月16日)我參加了公司一整天的API summit,API不是軟體業中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而是社團名字Asian Pacific Islander,API包含對象是整個亞洲及太平洋各島國的人。一整天的講座及活動下來,我有很多體悟,整理我一些感想在這裡分享。

一天的summit,一個詞被提到超級無敵多次,那就是Imposter Syndrome。如果你不確定Imposter Syndrome是什麼意思及症狀,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你有Impostor syndrome(冒名頂替症候群)嗎?〉。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不僅僅是初階人士有,許多分享的高階主管,也都承認自己也常常有impostor syndrome。不論是在哪個階段、哪個時間點,因為工作上總是有新的挑戰,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在自己沒有那麼擅長的領域,或是專案中做出符合期待以上的貢獻。

又或者你覺得你只是運氣好才得到目前的工作,並沒有覺得你應該屬於你目前的公司等等。一切的自我懷疑,每個人每天都或多或少會經歷,所以你並不孤單。

亞洲人大部分很謙遜,但也讓我們常常陷入「冒名頂替者症候群」的泥沼中。記得時時提醒自己,我們已經很棒了,我們所在的狀態就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我們就是最棒的。

下面這個YouTube小女孩的影片,是我不時拿來鼓勵自我還有親愛的老婆的影片,大家可以學習片中小女孩的樂觀開朗。

Summit其中一個亮點,是請到好萊塢韓裔演員李起弘(Ki Hong Lee)來分享。李起弘參與作品包括電影《移動迷宮》、影集《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等等。

李起弘(Ki Hong Lee)的IG:

李起弘分享,從小他的爸媽就教導他做什麼事情不僅僅要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家人、家族,乃至韓國還有整個Asia。他常常覺得他日常生活,肩負著整個美國對亞洲人的期待,讓他不論是待人接物都覺得要很小心。

他本人在訪問中很搞笑,讓現場在他回答時每每爆出笑聲。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2014年被評選上Sexisest Men Alive排行榜。他反應是怎麼不是最好的演員排行,他比較想要上那個排行榜。雖然他自己覺得自己很性感了,但是不需要一個排名來告訴他。

他話鋒一轉,提到從小到大每次去超市,雜誌區的封面永遠都只有白人,如果說他上了性感的排行榜,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很多亞裔的小男生看到他上榜可能就會信心大增,告訴自己說:「如果李起弘都可以上性感男人的排行榜,我比他更帥一定也可以。」很多時候,亞裔在美國就是需要一個激勵,讓自己有目標可以努力。

李起弘的話讓我很有共鳴,我寫「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也是類似的出發點。看到我這樣什麼都不懂、半路出家的半吊子,一路可以在矽谷站穩腳步,再到FAANG之一的Facebook做軟體工程師,許多人比我更優秀、更有經驗,他們想要做類似的事情一定也可以做到。

在整天的summit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與的同事。不得不順便稱讚一下公司的鼓勵政策,在summit之前幾個月,全公司的經理都有接到這次活動通知,如果組員有意願參加,經理應該要支持。所以這次許多同事從西雅圖、紐約、奧斯丁,或是更遠從歐洲、亞洲辦公室特地飛來參加活動。

在活動中許多同事的發言,還有一些討論時候的互動,讓我發現許多人其實都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他們的英文比我好100倍,對美國文化了解比我深刻100倍。但他們也是不辭辛勞的參加這類型的活動。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在亞裔群體裡彼此幫忙,在職場上得到更好提攜,有更好的發展。

Friends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在你說話的時候,你注重多少心力在你的詞彙中(多少%)?多少在你的語調中?多少在你的肢體語言?請你先暫停30秒,想好你的個人狀況,再繼續往下讀。

對我而言,我認為我的詞彙注重是40%、語調是50%、肢體語言10%。但研究顯示在真正的言談中,詞彙只佔7%、語調佔38%,而肢體語言佔到了55%的影響力。我們是否常常花費大量心力在真實影響沒有那麼大的地方溝通,導致事倍功半呢?

亞裔在美國職場中常常不敢表達意見,或是被感覺我們不會有什麼意見。有幾個亞裔女性同事詢問說:「我的同事曾說我太多話了(talktive),但我僅僅只是在會議上問了一個問題而已!」

我們往往備受挫折後就不敢再在會議上發言。行為研究學發現,如果你用某個方式做一件事3次,你很有可能以後一直都會用同樣方式來做事。如果你一直不表達意見,以後你就真的不敢了。而你如果不表達意見,你覺得你的同事或老闆事後真的會記得你有參與會議嗎?

各個panel分享的主管都要大家接受自己,不要認為自己不重要,你的同事應該要接受你亞裔背景及你的專業意見,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是同事們的問題。

在活動最後,講者請大家想像自己在籃球場上,你的隊友在場外準備傳球進場內。這時候有一個隊友在很離場外隊友很近的地方伸出手要球,另外一個在稍遠處伸手要球。如果你要你的隊友傳球,你要怎麼樣才可以讓你的隊友知道要傳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