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帶領歐洲從「中國夢」中醒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捷克政要訪台,在中國腦殘式反擊的推波助瀾下,必將掀起歐洲國家反中、友台的浪潮,破壞中國聯歐抗美的大戰略;讓台灣人對「願同弱少鬥強權」的捷克,既愛且敬。
文:陳文瀾(學生時代醉心科學、哲學、棒球,就業後,出版過政治、教育、體育、財經類書籍,現專事產業研究)
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日本前首相森喜朗離台不久,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ěk Hřib)隨即率團來訪。維特齊等捷克政要訪台,中國叫囂、恐嚇不斷,未來更可能祭出經濟制裁;但維特齊無所懼地說:「你不可以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奴僕,因為只要屈服一次,就得次次屈服。」
維特齊於立法院演講時,更援引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知名演講〈我是一個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以中文宣稱「我是一個台灣人」,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甘迺迪的演講,劍指進逼西柏林的蘇聯;維特齊的演講,矛頭所向自是中國。
昔日,台灣與歐洲、美國、日本等國,亦有官方往來,但侷限於中、低層的庶務,有時更得用半官方的機構代行;偶有高階官員的互動,亦是在歐、美、日各國已先告知中國的前提下進行。但艾薩、森喜朗、維特齊相繼訪台,中國都無力阻擋,顯見國際情勢已大不相同。
維特齊的「我是一個台灣人」演講,讓大多數台灣人皆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並感佩捷克不畏強權,願與台灣站在同一陣線。在武漢肺炎流禍全球後,隱匿疫情的中國,已成「世界公敵」;美國、印度已與中國開打經濟戰,原本態度曖昧、首鼠兩端的歐洲國家,在捷克率先「批逆龍鱗」後,不得不與中國劃清界線。
美國、中國經濟戰開打,德、法、英等歐洲強權,原冷眼旁觀兩霸相爭,意圖坐收漁翁之利。但在首相染疫、香港施行《國安法》後,英國與中國齟齬日深;而為反制捷克政要訪台,中國外長王毅旋風式拜會義大利、挪威、荷蘭、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但「戰狼」式的言行,狂言挪威勿將「諾貝爾和平獎政治化」,揚言報復捷克,則直接遭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警告:「不准威脅歐盟成員」。
並非刻意袒護捷克,而是中國已「跨越紅線」,逼使德國不得不反擊;否則,中國必將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危及歐盟的自由、安全、尊嚴,與共同價值。捷克政要訪台,在中國腦殘式反擊的推波助瀾下,必將掀起歐洲國家反中、友台的浪潮,破壞中國聯歐抗美的大戰略;讓台灣人對「願同弱少鬥強權」的捷克,既愛且敬。
捷克原義為「起始者」,且名副其實;而在歷史上,它也是諸多重大事件的「起始者」,今日又為歐洲反中、友台浪潮,開了第一槍。早在1415年,捷克前身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者胡斯(Jan Hus),遭天主教會誘捕,並以異端名義焚殺,衍生的紛擾長達數十年,啟迪了百餘年後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啟蒙。
1618年,布拉格新教徒發動起義,宣佈波西米亞獨立,點燃了歐洲的30年戰爭。而在196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迫成為蘇聯附庸國的捷克,爆發了「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運動,震動鐵幕國家,最後在蘇聯坦克鎮壓下,才戛然而止。

台灣與捷克有諸多相同處,捷克政要對台灣的處境,早心有戚戚焉;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後,肇禍的中國死皮賴臉,甚至藉機大發災難財,更促成他們選擇反中、友台。捷克位於歐洲大陸中心,台灣地處東北亞、東南亞樞紐;承平時,兩國是人流、物流、金流的中繼站,可大發四方財,但鄰近列強相互攻伐時,卻同是四戰之地,屢遭列強欺凌。
捷克曾遭奧地利、德國、蘇聯入侵,遭蘇聯扶植的捷克共產黨統治數十載;台灣先後遭西班牙、荷蘭、清國、日本殖民,又被與中國共產黨同為列寧式政黨的中國國民黨,獨裁專制過半世紀。在20世紀末,捷克、台灣幾乎同時完成民主化,前者稱「天鵝絨革命」,後者稱「寧靜革命」,皆未曾爆發嚴重流血衝突,並稱世界民主典範。
但差別在於,捷克共產黨已被解散,中國國民黨還是最大在野黨;捷克原本的惡鄰德國,已轉變成歐盟的夥伴,台灣的惡鄰中國,卻仍虎視眈眈。然而,捷克近年來也飽受中國經濟滲透,已從「中國夢」中醒轉,與台灣同仇敵愾。
因同處戰略要地,加上同是小國,捷克、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類似,俱是出口導向國家,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位置也相仿,連年國民所得亦相差甚微。捷克主要產業為機械、汽車與電子零組件產業,與台灣主要產業重疊甚廣,彼此卻非競爭對手,未來應強化、深化合作。
其實,台商在歐洲各國的投資,捷克排名第四,鴻海集團更已在捷克深耕20餘載,現已是該國第二大出口企業。然而,中國在捷克的投資額,卻是台灣14倍多;在可見的將來,中國企業勢必縮減在捷克的投資金額,正是台灣企業擴大在捷克投資的最佳時機,以其為經略歐洲市場的灘頭堡。
尤其,捷克擁有自主的汽車產業,值得台灣學習、借鏡;而台灣電子產業的技術、製造能量,則為捷克所不及。因此,台灣、捷克當可攜手合作,強化車用電子相關零組件的研發、生產,以對抗「紅色供應鏈」。
在政治、經濟上,台灣與捷克各有所長;但在文化、藝術上,台灣則遠遠不及。捷克文化、藝術,代代皆有宗匠;文學家如卡夫卡(Franz Kafka)、哈謝克(Jaroslav Hašek)、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音樂家如德弗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rák)等,展現的獨立思考與勇往直前的精神,形塑了捷克人的性格,讓捷克勇於扮演「起始者」,在國際社會上備受尊敬。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