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幽默》:「笑」很容易被誤解為「悲傷」,而這兩種狀態都可能使人淚如泉湧

《論幽默》:「笑」很容易被誤解為「悲傷」,而這兩種狀態都可能使人淚如泉湧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佛洛伊德來說,笑話是兩面討好的僕人,同時服侍兩個主人,一方面必須臣服於超我的權威,一方面又努力滿足本我的興趣。我們可以藉由俏皮的小小造反獲得叛逆的樂趣,卻又不用全盤接受,畢竟到頭來,這只不過是個笑話。

所以,對佛洛伊德來說,笑話是兩面討好的僕人,同時服侍兩個主人,一方面必須臣服於超我的權威,一方面又努力滿足本我的興趣。我們可以藉由俏皮的小小造反獲得叛逆的樂趣,卻又不用全盤接受,畢竟到頭來,這只不過是個笑話。

正如《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裡奧莉薇亞(Olivia)所說,受到認可的愚人不會造成什麼破壞。相反地,獲得准許、得以取笑社會傳統的弄臣,本身就是個非常傳統的存在,因為他的不敬舉動,能讓社會規範展現出韌性,展現其有能力大方接受各種嘲諷,因此反而鞏固了規範。最歷久不衰的社會秩序,是不但能容忍偏差,更能積極鼓勵偏差的穩固秩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論幽默》,商周出版

作者: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譯者:方慈安

最幽默的理論大師泰瑞・伊格頓,終於寫下一本談「幽默」的書了!

暢談幽默與喜劇在西方文化的重要地位,
剖析「笑」的政治含意與顛覆力量,
以及怎樣把一個笑話講得無比嚴肅、將嚴肅的事付之一笑。

「幽默」是什麼?為何在某些微妙甚至絕望的情境,我們會突然產生想大笑一場的衝動?我們發出各種笑聲:冷笑、竊笑、狂笑、微笑,或苦笑、咯咯竊笑、開懷大笑,或笑著笑著就哭了……這種人類獨有的行為,究竟有什麼意義?

幽默的本質複雜又充滿矛盾。有人認為幽默從不協調中產生,有人則認為幽默帶有輕微殘酷性質,是優越感的體現形式。幽默可以化解爭議,讓壓迫變得可以忍受。但它也能揭穿與戳破獨裁者的偽裝,成為顛覆威權的政治武器。而在心理層面上,當我們聽到下流笑話忍不住發笑時,往往遊走在禁忌與規範的邊緣。

伊格頓向來以博學聞名,書中信手拈來,皆是文學與哲學雋思。他以批判眼光檢視多個知名幽默理論,從日常笑話、脫口秀,一路談到佛洛伊德、巴赫金、亞里斯多德,為讀者鮮活分剖幽默文化深藏的的心理機制、社會意義、政治學,以及數世紀以來的精采演變。

笑話的目的不是要貶低人類,而是要提醒人類,自己本來就是地位低下的存在。」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我們只有在想避免與人摩擦時會開玩笑……幽默是一種最討喜的懦弱。」
——羅伯特・佛斯特(Robert Frost)

「從來沒有哪個沒幽默感的人能夠理解辯證思維。」——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展開思考最棒的方式就是笑。講得更明白一點,橫膈膜的顫抖通常比靈魂的顫抖更能讓人好好思考。」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笑與嚴肅同等,有資格出現在偉大文學中,呈現普世問題。世界的某些重要面向只能透過笑來觸及。」
——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論幽默-立體書封300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