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軍旗傳說,反應了江戶佛教宗派的暗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其實可以說是江戶時代中期「製作而成」的,但在宗教和政治聯手發功之下,成功向家康「追贈」了這幅軍旗,更深深烙印在現今戰國迷的印象中。
很多戰國粉都知道「厭離穢土,欣求淨土」與德川家康有莫大的關聯,在大河劇和影視遊戲中,家康陣中必然掛著這幡旗幟。
然而,很遺憾的告訴大家,從目前的史料來說,沒法證明家康真的使用這個旗幟。為什麼呢?在這之前,要說明一下「厭離穢土,欣求淨土」。這八個字是來自佛教淨土宗的語句。「穢土」就是指娑婆世界,即苦難的現世,「淨土」就是阿彌陀所在的極樂世界。
驟眼看,這似乎是家康藉旗幟來表示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說到信仰,家康以及其出身的很早便跟淨土宗結緣,如後面所述,這個經歷與「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美談有莫大的關係。
不過,回到同時代的史料裡,我們沒能確認家康曾使用這旗幟。其實嚴格來說,不少戰國武將的旗幟(如小旗和馬印)都沒法有效證實,很多都是借助後來繪製的繪畫史料,如屏風畫,或者軍記物的描寫來幫助。
當然,也有一些家族留下了記錄和真實的遺物,有根有據。然而,家康這位真正「笑到最後」的勝利者卻沒有留下很多線索,在眾多跟家康有關的屏風畫裡,可以看到林林總總的版本,包括了「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而且時代越後,「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便越成定式,恰如成為家康的御用旗。

然而,家康使用過的旗指物,唯一較為可信的就是現存在久能山東照宮的金扇馬印。那麽,究竟「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是怎樣成為家康的「御旗」的呢?簡單來說。這是來自於十七世紀末的傳說,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因為苦無子嗣,於是左右便為綱吉引薦了一位名叫顯譽祐天的淨土宗僧侶,原本是想為綱吉找到獲得子嗣的方法。
但有趣的是,顯譽卻順帶跟綱吉提到一個傳說,當年家康(當時叫松平元康)在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後,逃向老家岡崎的大樹寺,打算認命自殺。但當時的住持登譽天室勸阻了家康,並且讓家康在自己的御旗上寫上「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八個字,以獲得阿彌陀的保護和認可,最終成就大業。也就是說,德川天下是阿彌陀賜予的。
顯譽祐天跟綱吉見面,並且訴說上述的故事,均收錄在《松平崇宗開運錄》中,據書中內容,這是顯譽從先師口傳耳承所得,以及根據古記錄而成的,不是自己杜撰的故事。
而德川家康承襲祖宗之習,重視淨土宗也是事實,只是在開創幕府政權後便改變了方針,表面上是各宗平等,但實際上卻因為名僧天海的關係,家康最終以天台宗的葬式被葬於日光東照宮。因此,不難想像顯譽是借綱吉見面的機會,向世人宣稱淨土宗才是協助德川家成就霸業的真助手。

然而,顯譽的努力經營和宣傳由於太過直率和露骨,沒能獲得幕府認可,《開運錄》更被幕府列為禁書,不被收錄為編纂幕府創業史的資料。不過,這不代表幕府對《開運錄》不再待見。
在綱吉無嗣死去後,其繼承人德川家宣和之後著名的「米將軍」德川吉宗都對這故事十分感興趣,吉宗還讓人大量抄寫《開運錄》,結果使這書頓時炙手可熱,而且在淨土宗各主要寺院也進行抄寫,吉宗出身的紀州德川家以及另一個「御三家」之一的尾張德川家領內,《開運錄》極有人氣,這背後反映出德川宗家與分家對於祖宗創業的理解不同,牽扯到各家的佛教宗派的暗鬥。
不管如何,經吉宗和淨土宗的大力推銷後,《開運錄》提倡的德川霸業有賴於阿彌陀之說深入人心。上面提到,江戶後期繪製而成的屏風畫裡,家康帥營必然掛起「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時間上與《開運錄》普及的時間相若,足見兩者的因果關係。於幕末時期,幕府中下層的旗本更以此為基礎,編制出家康每天抄寫「南無阿彌陀佛」的故事,呼應《開運錄》的說法。
以上所見,「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旗其實可以說是江戶時代中期「製作而成」的,但在宗教和政治聯手發功之下,成功向家康「追贈」了這幅軍旗,更深深烙印在現今戰國迷的印象中。
本文由日本史專欄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YouTube頻道,新作《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已經出版,歡迎多多支持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9-24 拜占庭帝國的守護神:神秘又擁有巨大破壞力的武器「希臘火」
- 2020-09-17 不列顛空戰勝利80週年(二):皇家空軍最出色的外籍飛行員,竟是來自共產極權的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
- 2020-09-10 德川家康「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軍旗傳說,反應了江戶佛教宗派的暗鬥
- 2020-09-03 抵抗荷蘭勢力300年,峇里島八個舊王權的最終末日
- 2020-08-27 比馬雅和阿茲特克更古老,在叢林中沈睡1500年的「奧爾梅克文明」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