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基督是失敗者的神話,然而失敗招來的不是終結,而是永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基督的神話是失敗者的神話,然而這樣的失敗會招來的不是終結,而是永續。
文:Lizard
有些人說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的配樂總是太過油膩、太過飽滿,甚至時常搶了電影的風采,我不知道是明貶還是暗褒,因為確實只要聽到他的配樂,你就會想到那部電影,甚至是當時的觀影情境。然而在《教會》的開頭,在顏尼歐.莫利克奈令人陶醉的音樂出現前,有一個沒有音樂,只有水聲的畫面,那個畫面,預告了接下來的一切與之後。
《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五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衪。」
在電影開場,被原住民殺死的傳教士,近乎戲謔與巧合的以奇特的妝束出現在我們面前,由於這個傳教士是首位來此的傳教士,原住民不可能知道耶穌基督的形象,然而他卻怪異的被戴上荊棘冠冕,綁在十字架上,順水流下,他死了嗎?他昏了嗎?又或者他只是沈睡著?作為第一個來此的傳教士,他也成為了第一個順水飛下瀑布的人,這是開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失敗。
在此之後,他的死卻招來了更多的教士,當年還是鮮肉的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在片中飾演的加百列帶著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的菲爾丁,來到了片頭的傳教士勉強到達便止步於此的瀑布上游,繼續深入叢林,他未尋得原住民們,卻開始吹起笛子,即便仍然拿著武器對準著他,然而原住民們卻已被這個手無寸鐵的男人之笛聲所吸引,聽得如痴如醉,那是他們從未聽過的聲音。
一名年邁的原住民不屑的走過去搶走笛子折成兩半,氣氛一度劍拔弩張。

但一名年輕的原住民卻將折半的笛子撿起,組合起來交還給傳教士加百列,他們不只沒有殺了他,還邀請加百列到他們部落去,基督教的火苗於是在此地開展,原住民們拿著一幅母子畫像端詳,一切都是由藝術開始。
基督教什麼時候誕生?難道不是基督失敗之後方才誕生的嗎?那些聲稱基督復活,基督不死的人,將其失敗看作一種開端,基督的故事是一個失敗者的神話,其所指向的,並非不可復返的天堂,而是每一個在地上的肉體,因為他們都分得了基督的肉與血。
在基督死後延續著他的精神,以失敗而言,我們看到了人性,以求全而言,我們看到了神性,而從失敗到求全,正是一個能夠知罪改過的重新站起的過程,將人能力不全而導致的必然失敗轉換成偶然成功。如同本片裡,由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所飾演的奴隸獵人羅德里戈,因為發現心愛的弟弟與心愛的未婚妻通姦,一時之間由愛轉恨,在決鬥中殺死自己的弟弟,等到發現自己鑄成大錯時已經後悔莫及。
即便法律上決鬥,殺人無罪,然而對弟弟的愛卻在清醒後迫使他將自己關在修道院,以飢餓折磨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肉體,加百列來探望他,他要加百列別管,甚至請求殺了自己,加百列則語帶挑釁地告訴他,是否有勇氣接受苦修來洗清自己的罪,嘗試重新做人,羅德里戈則反唇相譏:「我敢不敢試?那你敢不敢看我失敗?」

於是羅德里戈開始跟著加百列與菲爾丁前往瀑布上的叢林,當然,是由下而上。使這趟旅程更加艱辛的是羅德里戈將成堆胄甲捆在一起,綁在身後,躊躇前行,這不是加百列要求的懲罰,而是羅德里戈施加給自己的懲罰。
於是一次次的,在濕滑且銳利的岩石上,他滾了下去,又由下而上的重新向上爬,沒人能幫他卸下這個重擔,即便不忍的菲爾丁揮刀斬斷繩索也毫無幫助,羅德里戈將繩索剩餘的一端繼續綁到身上,只因肉體的痛苦絲毫不能蓋過他心靈的痛苦。
這樣的苦行持續到瀑布上叢林裡的原住民村落,他們看到熟悉的傳教士背後跟著一個陌生人,仔細一看那個陌生人竟是曾經來這邊捕獵自己親朋好友下山去賣的奴隸獵人,他們的眼神在驚訝中還有些許的憤怒,但眼前這個人絲毫不見當初的跋扈,反而還落魄的令人驚訝,曾拿繩索縛人的,現在被繩索縛著,渾身都是褐黃色的爛泥。
一位原住民靠了過來,抽出刀子,抵他脖子,另一位原住民瞪視著他,在那位瞪視者的命令下,他將這個人繩索砍斷,並且將拖在這人身後的甲冑丟到一旁的河裡。
羅德里戈哭泣了,或許從出生以來,甚至是被未婚妻背叛、殺了弟弟後,他都從未哭泣,然而此刻他卻哭泣,彷彿新生嬰兒般,他之前所鄙視瞧不起的,被他當動物一樣捕捉買賣的原住民們,此刻是讓他新生的人,斬斷的繩索彷彿他與罪孽的臍帶一般。

此時,電影甚至還未滿一小時。他們一同建設村落,一同進行活動,與其他膚色相同的殖民者不同,他們並沒有奪去當地人的風俗與收入,而是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當地,同時傳播福音,一切看來相當順利,和樂融融,但這僅是暴風雨前的甜蜜寧靜,更大的風暴正朝他們而來,更多的挫敗,更多的失敗,彷彿是更大的對他們的考驗。
當地的殖民者們希望接手他們的領域,與來此傳教的耶穌會不同,殖民者們始終認為這些原住民並非人類,僅是人形動物,認為他們只是工具而非受上帝垂憐的同胞,當地主教,也就是本片的敘事者,開始講述自己如何涉入這整件事,卻力不從心,甚至失敗的過程,即便他發現這裡的每一處教會都被經營的有聲有色,甚至還有當地的原住民也成為了教士。

同時人們靠著自身的勞動餵飽自己,而不是像殖民者統治下的原住民背上都是傷痕,生活在疲勞與痛苦,而是平靜與喜樂之中,然而俗世的權勢卻不斷逼迫著他,最終,他投降了,為了耶穌會勢力在殖民者領地的存續,他告訴加百列:「神父,你的教會要生存,這裡的傳教(MISSION即本片原文名稱)必須要犧牲。」
“院線影評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9-25 《整容液》:一刀未剪、三點全露,沒有溫良恭儉讓的韓國暴力成人動畫
- 2020-09-18 放下成見、不戴政治眼鏡點評《花木蘭》:從「鷹女」到「兔子」的隱喻與彩蛋
- 2020-09-11 《教會》:基督是失敗者的神話,然而失敗招來的不是終結,而是永續
- 2020-09-04 《天能》吹起拯救戲院的號角,卻悲觀反映出全球電影產業的缺陷與陋習
- 2020-08-28 《記憶拼圖》:愛是難以解釋的一種執著,在那裡,理性必須屈膝跪拜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