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天能》與《花木蘭》成為實驗品,兩部大片的票房如何牽動未來影視產業走向?

《天能》與《花木蘭》成為實驗品,兩部大片的票房如何牽動未來影視產業走向?
Photo Credit: Yvonne製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能》與《花木蘭》的極端案例,恰好反映出好萊塢面對當前疫情的兩派聲音,華納的《天能》仍堅信、期望戲院的觀影體驗,而迪士尼的《花木蘭》則是更加符合當下的市場商業邏輯。這兩種思維,結果如何?

(編按:目前電影產業的票房與市場動向瞬息萬變,影史上也未見此情此景,本文的票房數字與市場動向截至9月14日,供讀者參考)

COVID-19、新冠疫情、武漢肺炎⋯⋯這些名詞儼然是2020年曝光度登頂的話題,今年快結束了,這些名詞或許你已經聽膩,但抱歉了,這篇文章正是以此為主題。

上回同樣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疫情重挫好萊塢影視產業,串流平台與傳統戲院的勢力版圖如何重新洗牌?〉我曾提及今年4月10日,環球以戲院、VOD平台同步發行的動畫電影《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將如何成為好萊塢傳統片廠發行策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05_convid19
Photo Credit: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

當時的我天真地認為《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已是一回史前無例的影史革命時刻,沒想到七月底環球再度丟下一顆核爆等級的超大震撼彈,與環球撕破臉的AMC戲院雙方達成協議,將原先院線發行傳統的空窗期從90天大幅縮減為17天,完全讓業界一陣驚呼與騷動。

我們再將時間往後拉至今年的9月4日,以往來看這個美國的勞動節連假,會是好萊塢暑假爆米花電影的收尾標記,但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年度,2020年的這一天可說是有別以往:今年暑假最大型的兩部片廠電影《天能》與《花木蘭》,在漫無止盡的延檔後,皆在這一天發行!

雪崩的雲霧之中,花木蘭解開盤起的頭髮,讓秀髮飄揚,猶如是一場宣告自己本色的獨立宣言,這段畫面此時出現在無數北美家庭的電視螢幕上;高速公路的兵荒馬亂之際,主角目光搜尋到一輛翻覆的銀色轎車,下一秒,轎車從翻覆狀態逆轉為行駛狀態,倒行駛於主角與反派的對峙之間,漆黑的戲院中,戴著口罩的觀眾無不詫異於眼前的景象。

是的,若非沒有疫情的爆發蔓延,上述的一切情境皆不會發生,但正如《天能》的那句台詞「發生的就是發生了」,我們站在一個影視產業巨變的關鍵時刻,每天都彷彿有大事件突發。時間愈是逼近9月4日,整個好萊塢產業愈是將眼光投注在《天能》與《花木蘭》的發行成績上,原因很簡單:這兩部電影的各自表現,恐怕將左右疫情後好萊塢電影的樣貌。

shutterstock_133206319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天能》的票房豪賭

首先我們來回顧《天能》所歷經的漫長旅程,原訂於7月中上映的諾蘭(Christopher Nolan)新片,在疫情影響之下,延到7月底、再延至8月中、之後華納還曾短暫宣布「無期限延檔」,看著北美地區的疫情依舊失控,而同一時間《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在亞洲數個國家狂賣、甚至打破許多當地票房紀錄,加強了華納對於「觀眾願意回到戲院」的信心,華納總算放棄全球同步上映的癡人說夢 (這在以前可是一個常態啊),宣布北美以外多個歐洲、亞洲國家將先行上映的策略。

8月27日,在社群聲量的期盼之下,《天能》總算與多國的觀眾正式見面,頂著諾蘭導演的光環,配上好萊塢上億資金的超大製作,《天能》首週五天內在41個地區共累積了5300萬美元的票房,大幅超越原先分析預期的4000萬美元。

有趣、且跌破大家眼鏡的是,當周全球的票房冠軍竟然不是《天能》,而是僅在中國上映的歷史戰爭片《八佰》,以當周6900萬美元的票房,超越了《天能》在其餘41個地區的票房成績,當時上映10天的《八佰》累積了2.8億美元票房 (撰寫此篇文章的同時,中國票房已突破3.36億美元),中國確實是在疫情後搶先復原的電影市場,而《天能》在中國則是要與北美同步於9月4日上映。

《天能》在海外的成績,給了華納在9月4日於北美進行戲院上映的一劑強心針,即便在那個時刻,北美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戲院尚未重新開門,過去作為票房重鎮的大型城市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西雅圖仍因飆升的確診人數而尚未解封,更不要提華納甚至拒絕在汽車電影院上映《天能》,汽車電影院可是為這些仍封鎖的城市中貢獻僅存的票房收入來源。

作為一部造價2億美元的超大型製作,每多拖一天可是要付出超過數萬美元的代價,《天能》的發行早已是勢在必行,到底北美的成績會如何呢?

《花木蘭》與《天能》走向不同的發行策略

我們先踩一下煞車,將焦點移向迪士尼那頭,迪士尼的《花木蘭》與華納的《天能》,早在好萊塢暑期大片紛紛退守時,就膠著到底誰才會成為開啟電影院大門的戲院救世主 (我們就別提基本上早被迪士尼放生的X戰警外傳《變種人》了)。

迪士尼當然也無法承受一部造價2億美元的電影放在倉庫裡空轉,最終在8月4日宣布,決定將《花木蘭》直接在9月4日上線旗下串流服務Disney+,但這還不是最引人熱議的,Disney+的訂閱者還需另外付費29.99美元的費用開啟Premier Access才能觀賞《花木蘭》,而《花木蘭》預計在12月4日才會提供給未付費開啟Premier Access的訂閱觀眾觀賞,這策略背後是什麼意思?

將時間推算一下,9月4日上線的《花木蘭》到12月4日才提供一般使用者觀賞,不正是傳統戲院空窗期的90天嗎,Premier Access正是迪士尼對於此功能能否在日後替代戲院發行的試水溫方案,29.99美元的價格看似昂貴,但別忘了鎖定家庭市場的迪士尼電影,若是父母帶著孩子們去戲院購票的價格遠超過29.99美元的支出,過去我在洛杉磯購票的價格大約是15-20美元之間,其他較為小型的城市鄉鎮價格會更低一些,2019年全美的平均票價是9.26美元,更別提Disney+讓你能無限次數觀看,提供獨家幕後花絮等附加價值,還不需在櫃台加價購買貴到不合理的戲院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