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再進化》:討厭卻又戒不掉!企業不只會議太多,根本會議成癮

《組織再進化》:討厭卻又戒不掉!企業不只會議太多,根本會議成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美國,不必要的會議導致370億美元的薪資損失。企業不只會議太多,根本會議成癮,行事曆上不見天日,放眼盡是一場接一場會議。

協調人和記錄員。增加開會效率的絕佳方法是:每次開會都確實有人負責會議的架構、流程和成果。我們發現協調人和記錄員格外有幫助。協調人負責確保會議的進行,落實眾人同意的會議形式和會議規則,在對話離題時打斷,留意是否有誰需發言或讓步,甚至在主管違反規則時出聲提醒。

記錄員負責從頭到尾記下整場會議的動議和討論結果,可以用數位看板、實時文件或工作管理員程式等。首先,你要替每場定期會議選出協調人和記錄員,讓他們有揮灑的空間。隔90天之類,選出下一任協調人和記錄員。一次次進行,直到每個人輪過一遍。

會議暫停。有時釐清混亂的唯一之道是暫停。與其想照現有節奏把所有未完成的會議塞進時間表,不如看看能否取消下兩週的所有會議。這乍看不可能,甚至不負責任,但確實做得到。我們公司指導的某個領導團隊每週平均開會45小時,行事曆長得像是快輸掉的俄羅斯方塊,於是我們設法暫停所有定期會議,希望他們回答幾個問題:我們錯失了什麼?我們需要什麼是從非正式互動裡得不到的?

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們逐一修改會議的節奏,確保每場會議有清楚的目標與相稱的架構。我們根據意見回饋,反覆微調會議形式,讓會議能行得通,刪掉不需要的檢討部分,廢除跨功能的一對一來回協商管道,至於沒人記得最初召開原因的長年定期會議也省下了。每週平均的開會時間原本是45小時,現在降為18小時。如果你被會議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妨先把會議停掉,檢視現有會議和所需會議的差別。

回顧會議

若論哪種會議最寶貴卻少見,大概是回顧會議。回顧是讓團隊得以暫停、留意和學習。回顧會議可以是在工作有大幅進展之後,或最好是定期舉行,團隊花一或兩小時齊聚一堂,分享各自對這段期間的心得與感想。目標很簡單:下次要做得更好。回顧會議有各種形式,簡單也好(按專案的時間列出高點和低點),複雜也行(喜歡之處、學習之處、缺乏之處和期盼之處)。

哪種回顧會議最好?答案是,有落實最好。通常,多數團隊留不出什麼時間給回顧會議,急著想做下一件事,所以你需要確保團隊定期好好回顧與學習。此外,重點是大家要能暢所欲言,否則如果有話卻不敢講,回顧會議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開會措施

雖然大多數公司少開點會比較好,但許多公司也從擴充會議架構的類型得益。多數會議亂七八糟,東跳西跳,一下子是有人講得落落長,一下子要做決定,一下子提出點子,一下子開起玩笑,簡直聽任興之所至。

不過你可以花些時間加進經過驗證的開會措施,結合會議架構,以利流程順暢、決策制定、意見提出,還有腦力激盪等等。下面是幾個讓我們公司獲益匪淺的開會措施:

  • 由大家發言開場:以一個提問展開會議,讓大家彼此熱絡,人人開口發言。常見的問題如:大家在想什麼?大家有什麼期待?大家承擔過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 輪流發言和參與:當要務是速度和參與,我們讓每個人輪流有一次機會提問、回饋意見、同意別人或說明新狀況,依會議類別而定。其他人洗耳恭聽,靜候輪到自己。
  • 當場設定議程:我們不會先預測明天或下週最重要的事情,而是等會議實際召開後,再選出重要的主題。如果哪個主題沒談到,不必保留,要是下次開會時有人仍覺得重要就再提出來。

相關書摘 ▶《組織再進化》:公司「官僚體制」的代價,就是買包衛生紙都得等180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組織再進化:優化公司體制和員工效率的雙贏提案》,時報文化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亞倫.迪格南
譯者:林力敏

是什麼讓公司無法實現目標?又是什麼讓你無法發揮最好的工作表現?決策瓶頸、官僚主義、留不住人才、超負荷的會議和信件。們的組織壞掉了,但我們可以修好它。

迪格南曾幫助微軟、嬌生、嘉信理財、Airbnb等客戶徹底改造了他們的作業系統,取得非凡的成功。根據多年來的轉型顧問經驗,他提出未來世界的理想公司新型態────「進化型組織」。

getImage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