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兄弟、桃猿「阻擋本壘」改判引發巨大爭議,背後正是「相對剝奪感」作祟

兄弟、桃猿「阻擋本壘」改判引發巨大爭議,背後正是「相對剝奪感」作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底為什麼,一場棒球賽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如果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所謂的「相對剝奪感」在作祟。

2020年9月10日,在桃園球場中信兄弟和樂天桃猿隊的比賽中,六局下半,梁家榮擊出了一支右外野方向的平飛安打,二壘上的陳俊秀繞過三壘直衝本壘,而右外野手陳子豪快速地將球傳回本壘。

原先裁判判定是出局的,但經過將近10分鐘的電視挑戰輔助判決,聯盟技術委員引用波西條款,將這一球改判安全上壘,陳俊秀回到本壘得分,引發許多球迷的不滿。

事情越演越烈,許多球迷在PTT與臉書上大肆攻擊聯盟與技術委員,尤其許多球迷點出,先前判例中,桃猿隊球員衝本壘被擋死都判安全上壘,但桃猿隊捕手擋死本壘的判例卻判出局。逼得聯盟宣布在周一(9月14日)開記者會說明此事,後又改成9月11日召開記者會

吳志揚說明本壘攻防爭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華職棒11日針對10日本壘攻防爭議臨時召開記者會, 會長吳志揚(圖)說明流程,指出因輔助判決的檢討要交由非當事審判委員審視,不宜馬上在賽後說明,但因為爭議很大,不能等到下星期。

然而,記者會的內容卻引來了更多的不滿,不僅球迷不爽,球員李振昌也發表聲明,表示這和之前他詢問過的判決方式不同,公視台語台臉書也用詼諧的方式教大家「球是『猿』的」的台語怎麼說(後續已經刪文)。兄弟的球探艾迪頓更直接詢問美國大聯盟執法裁判,四位裁判都表示這是出局的判決,更加深了球迷對於聯盟的不信任與憤怒。

到底為什麼,一場棒球賽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如果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所謂的「相對剝奪感」在作祟。

州官放火卻不許百姓點燈,憤怒才會被激發

心理學在談對立這件事情時,總會談到所謂的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所謂社會分類指得是當人們處在群體當中時,會很自然地透過一些簡單的標記,把彼此歸類到某個群體當中。

人們到底有多容易做歸類呢?每當我們認識新朋友時,總是會先和對方聊是哪裡人、興趣是什麼、從哪間學校畢業的。這就是因為當我們和他人要建立起友誼關係時,「我們是同類的」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在分類的過程中,人們會把和自己有相似特點的人歸類為「內團體(in-group)」,其他人則歸類為「外團體(out-group)」。

人們到底有多容易把彼此分類成不同團體呢?心理學家Hennry Taifel和他的同事們,在1971年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將學生集合到教室中,要他們判斷電影銀幕上圓點的數量。

接著,實驗者會告訴其中一些人說,他們屬於高估圓圈數量的那一組,同時告訴剩下的另一些人說,他們屬於低估圓圈數量的那一組。事實上,分組只是隨機指派的,而參與者本身在這之前也都彼此不認識。

在分組之後,每個人有機會把一些金錢分配給兩個團體的成員,結果發現,當分配的對象和自己屬於同一個團體時,學生就會分比較多的錢給對方,儘管彼此只是因為圓圈數量被分組而已,但就足以造成偏愛「內團體」的傾向。

但事實上,我們對於內團體的人,雖然會比較友善,但對於外團體通常是中立的,而不會有所偏見;但是當資源分配不均,某一團體得利的時候,團體之間的對立性,就會在此刻顯現出來。

技術委「猿」與中華「吱」棒大聯盟

為什麼這一次的事件會鬧得如此大呢?其實除了許多人都認定這是明顯的誤判之外,還有三個原因,讓這次的事件產生了加乘的效果:

  • 雖然裁判判決難免都會有所差錯,但是經過這幾個賽季下來,桃猿隊不但二度拿下金冠軍,更取得三連霸、六年五冠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球隊的支持者與球員,難免會產生所謂的「相對剝奪感」──他們擁有豐厚的資源,而我們則總是被踩在腳底下打。
  • 聯盟召開記者會,不斷強調自己是正確的,讓球迷們更加地生氣。在這樣的氛圍下,除了原先已經感到不滿的球員和球迷更加火大,一些原本偏向中立的球迷,也因為周遭的人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大,使得他們開始出現了「從眾效應」,也開始關注並批評這次判決的錯誤,以及聯盟在記者會上堅持己見的發言。
  • 當人們越來越情緒化的時候,就會出現所謂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當群體出現高張的情緒時,彼此的意見就會變得越來越極端,也會越來越情緒化,使得所有人的情緒都炸裂開來。

這樣的情緒,也讓不屬於桃猿隊內團體的球迷,諷刺中華職棒成了中華「吱」棒、委員變成委「猿」

中職聯盟說明兄弟桃猿本壘攻防改判爭議(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華職棒大聯盟11日針對10日中信兄弟與樂天桃猿在6局下的本壘攻防改判爭議召開記者會,中職秘書長馮勝賢會中親自示範動作進行說明。

事實上,這樣的社會心理歷程並不少見:服貿與太陽花學運時,就出現了兩個極端的團體:一方是感到相對剝奪感的學生,在憤怒之下衝進立法院;另一方則是忍受已久的警察,無端被捲入政治事件中,因而將憤怒發洩在衝進行政院的學生身上,用警棍大力地毆打學生,就是知名的案件之一。

世界和平,可能嗎?

還記得曾經有朋友問我說,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我們把彼此的標籤都變不見,出現世界和平的那一天?我回答他說「不可能」。

標籤,是我們與生俱來存活下來的工具,這個世界太過複雜,我們非得將人們做分類才行,否則我們的大腦無法記住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我們會把四條腿、圓形眼睛、尖尖耳朵、有長長尾巴的生物分類為貓,就是一個標籤形成的過程。

而只要有標籤,就一定會有內外團體之分,有內外團體,就一定會有資源短缺的時候,相對剝奪感肯定會發生。

因此,對我而言,我比較支持的想法是,我們要去了解相對剝奪感是怎麼發生的?對立是怎麼來的?然後如何減少而非消弭對立的發生,以及當對立發生時,如何降低它造成的傷害?我覺得這才是面對「社會分類」比較有效的應對方式。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黃筱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