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最神祕獨角獸Palantir:成立17年來從未獲利,上市估值300億美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數據公司Palantir宣布將在紐約證交所直接上市,估值可達300億美元,這家神祕公司由CIA旗下的創投機構扶植,客戶包含國安機關與跨國銀行,傳說其軟體數秒便可找出一個奈及利亞網址與美國境內伺服器的關聯,幫助銀行客戶破解網路詐欺,但這也為一般民眾的隱私權帶來疑慮。
文:陳曉陽
預定今年秋天上市的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是矽谷最神祕的獨角獸,公司名稱源自於《魔戒》小說裡可以洞悉一切的真知晶球(palantiri),這與該公司業務十分貼切。
Palantir的軟體可以分析大量不同數據組,從中找出相關性,被讚為又快又好,輕鬆打敗IBM與洛克希德.馬汀等對手。
直接掛牌,估值300億美元
8月25日,Palantir宣布將在紐約證交所直接上市(不籌募新資金),令外界得以一窺這家神祕公司的部分內幕。《富比世》估計,其估值可達300億美元。
由中情局(CIA)旗下創投機構In-Q-Tel扶植,於2003年成立的這家公司,因為取得政府合約而出名。目前,公司有兩個軟體平台,一個供政府機構,一個供企業客戶。該公司自稱很挑客戶,通常不與立場或行動不符合「該公司支持西方自由民主及其戰略聯盟使命」的企業及政府合作。不過,該公司軟體使用於36種產業及150餘國,包括中國。
Palantir成立17年來從未獲利。2019年營收7億4260萬美元,淨損5億7960萬美元;但在今年上半年,營收已較去年同期攀升49%,達4億8100萬美元,虧損則縮減為1億6500萬美元。
談到創立初衷,身兼臉書董事的Palantir創辦人泰爾(Peter Thiel)表示,在後911恐攻時代,他打算利用也是由他設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的辨別詐欺軟體,來阻止恐怖攻擊。一開始他就把公司的使命設定為「打擊恐怖主義,同時維護公民自由」。於是,他找來兩名史丹佛電腦科學畢業生朗斯戴(Joe Lonsdale)和柯恩(Stephen Cohen),以及PayPal工程師蓋汀斯(Nathan Gettings)編寫軟體。
卡普(Alex Karp)與泰爾是幾十年的老同學,一起讀史丹佛法學院,大一時還同住宿舍。雖然沒有科技背景,但卡普擅長快速理解複雜的問題,向非工程人員說明,所以被招攬為執行長。
擁有法學學位及社會理論博士學位的卡普認為,Palantir將改寫隱私與安全的零和遊戲規則。在一次著名的公司內部演說,他說他也不想讓政府知道他吸大麻或者搞外遇,因此人們必須找到不受政府監視的地方,好讓自己保持獨特與有趣,「就我而言,我們想要變成怪人」。
卡普自認Palantir與其他矽谷科技公司不同。在上市公開信中,他表示他們的軟體「是用以鎖定恐怖分子及保護士兵安全」,而其他科技公司則是出售數據。因為自認與眾不同,該公司決定將總部由加州帕羅奧圖搬到科羅拉多州丹佛。泰爾、卡普與柯恩三人,在上市後將合計持有接近五成的投票權。
從2005~2008年,中情局是Palantir的唯一客戶。由於中情局讚不絕口,名聲逐漸傳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和國稅局等政府機構幾乎都是客戶。2010年,紐約警政署把他們介紹給摩根大通銀行,後來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家商業客戶。據摩根大通銀行前任員工透露,Palantir的軟體數秒便可找出一個奈及利亞網址與美國境內伺服器的關聯,幫助銀行客戶破解網路詐欺。
隱私權團體憂,恐導致獨裁
根據《彭博商週》2011年的報導,Palantir在示範其軟體功能時曾以一個虛構案例說明:一名恐怖分子在佛羅里達州留下一些痕跡,包括單程機票、租屋、銀行提款、打電話到敘利亞和迪士尼世界的保全監視器影片。該公司軟體結合數千個資料庫,找出其中關聯性,幫助中情局破獲恐怖分子攻擊主題樂園的陰謀。
近年來Palantir遭受許多批評,該公司便把負面媒體報導列為風險因素之一。原因之一是創辦人泰爾與美國總統川普關係良好,除了在四年前大選幫他募款,該公司技術亦被用於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及一些警政單位,而遭到抗議。
許多隱私權倡議者害怕,Palantir將是大數據(Big Data)結合「老大哥」(Big Brother)的恐怖統治化身。非營利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分析師史丹利(Jay Stanley)表示,Palantir的軟體可能使得「獨裁噩夢成真,無辜的美國人受到大規模的監視」。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