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Patreon「課金經濟」課出12億美元估值

Patreon「課金經濟」課出12億美元估值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atreon成功非偶然,也非粉絲的一頭熱。

相信香港人非常熟悉Patreon,先幫大家想個代名詞——「課金經濟」。當早前有評論質疑黃色課金經濟能持續多久,一笑置之,想法膚淺了點。

Patreon由兩個在YouTube賺錢的音樂人成立,最初是為了鼓勵創作人。後來18個月已經有過12萬粉絲在用Patreon。透過併購Subbable和Braintree,兩度改善其款項交易方式。2017年時有5萬個創作人,卻已有100萬個粉絲、共1.5億美元的「課金」。

上星期,Patreon在大家支持底下,成功融資達9,000萬美元,12億美元的估值,終於上了「獨角獸」的神枱。累積了600萬的粉絲、20萬的創作人、20億美元的「課金」(其中2019年,一年就有5億美元)。這正正是「viral growth」的體現。

Patreon成功非偶然,也非粉絲的一頭熱。早前寫過一篇媒體科技,提到幾個媒體趨勢:信任由大眾媒體轉至KOL,演算法只令你看到想看到的——echo chamer迴音室效應。信息媒體轉向一個個的community,娛樂媒體也同樣的在變。

舊媒體還在期望觀眾會看繼續看電視、聽電台,看由媒體公司決定的內容,但觀眾已被YouTube、Facebook、Netflix寵壞。人們想要自己選擇。

線上世界其實也是人去建構的,人本就喜歡群居。直播、Netflix Party、Facebook顯示出一起打機、一起看電影、一起因某個目標或興趣而聚集起來的人,那種community的需要。而這個community的忠誠度(stickiness),便代表了粉絲課金的意願。

一個真正的平台科技,要建立良好而簡單易明的架構、有一定程度的柔韌性去讓用戶發展出不同的使用方法、能透過幫助使用者成長而賺錢,這三個元素不論由生物科技例如CRISPR去到線上平台Facebook、Patreon等,都是一致的。

Patreon的平台架構滿足了一個好平台的三個元素,也跟上了媒體消費市場的步伐。香港使用Patreon的潛能還有很多,有待大家發掘。

香港很多的平台科技,架構複雜,使用性不高、用戶體驗不好,所以大多只有B2B——企業銷售的渠道。平台發展的背後功夫可以很複雜,特別在programming程式設計上難度可以很高。但建立後在用戶眼中,一定要簡單而明。

B2C如何做得好,為甚麼香港初創圈有人鼓吹只做B2B等,有機會下次再講。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