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俄國革命的巨大衝擊,馬克思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俄國革命的巨大衝擊,馬克思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是不了解馬克思思想的人,也知道馬克思和史達林主義政權有極大差異,這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不可能用簡單的推理,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推導出蘇聯的政權形式。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馬克思主義得以傳播至全世界,長久以來都和蘇聯政權緊密相關。

文:尚-紐曼.杜康吉(Jean-Numa Ducange)

馬克思主義的特點:演化與革命

理解這裡的馬克思主義時,不能脫離十九世紀意識形態發展的脈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年代,是科學進展占有決定性地位的年代。《資本論》和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 1859)正好同個年代。對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 1854~1938)等人而言,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同時發展,相似性不證自明。這兩種理論混合之後,也產生了某種模式論和決定論。考茨基曾公開承認這種混淆:

演化並沒有將革命排除在外。革命只是特定條件下,一種特殊的演化形式。

——《達爾文主義與馬克思主義》(Darwinisme et marxisme, 1894~1895)

這種混淆讓他們對革命有種宿命論的概念:無論如何革命都會發生,因為社會演化模式就與物種演化方式雷同。

每一項從馬克思思想而來的概念,都有許多細微的差異,也反映了許多社會主義會議中的激烈爭吵和政治鬥爭。不過,對大多數的鬥士和理論家而言,即便高呼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愈來愈成為社會主義政黨中,最革命的少數派才有的特權,人們還是可以毫不迂迴地自稱馬克思主義者。

舉一個法國的例子,說明人們可以在借用馬克思概念的同時,又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其他思想結合來看。法國著名社會主義演說家尚.饒勒斯(Jean Jaurès, 1859~1914)是這類整合的代表人物。饒勒斯原本是個共和體制的支持者,跟社會主義完全沒有瓜葛。後來,他經常拜訪那些關注德國哲學發展的理論家,也常與日常社會衝突中的罷工工人來往,因而逐漸信服社會主義的理念。與工人的聯絡特別重要,因為饒勒斯對這些罷工的觀察,都印證了馬克思的想法:階級鬥爭的確存在。

在饒勒斯生活的年代,無論是政治或理論發展的領域中,考茨基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聲勢都十分浩大,遠遠超過法國的社會主義。饒勒斯對此十分關注。不過,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倡儀的殘酷且基進的革命,則持保留態度。饒勒斯深信議會民主的共和體制,並尊重投票箱產生的多數民意。所以,他因馬克思主義而成為社會主義者,但對共和體制的堅持,則讓他與當時其他馬克思主義者保持距離。他不信任馬克思過世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反而比較相信馬克思本人。在與拉法格的爭執中,他肯認道:

以下是我不同意馬克思所謂「宗教、政治、道德觀念都只是反映經濟現象」的原因。人類身上含有自身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不可能分離經濟生活與道德生活。若要在這兩項之間建立從屬關係,必須將其中一項自另一項完全脫離出來。但這不可能,就像我們不能把人類一分為二、把身體與智識切成兩半,我們亦無法分割歷史的人性、或把理念生命與經濟生命切割開來。

——《歷史觀中的唯心論與唯物論》(Idéalilsme et matérialisme dans la conception de l’histoire , 1894)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對馬克思主義來說,始終存在某種多樣的元素:它充滿了論辯與矛盾。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與一九二二年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通稱「蘇聯」,包含俄羅斯和舊俄羅斯帝國中的一些國家),徹底改變了這樣的狀況。蘇聯官方宣稱,馬克思是他們的統治正當性的來源。「馬克思列寧主義」(又稱「馬列主義」,marxisme-léninsime)由此而生,並排擠了其他或近乎一切的分支……

從馬克思主義劇變到馬克思列寧主義

若說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獲得廣大回響,勢必是因為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創造的巨大衝擊。該革命自二月開始,最終在十、十一月由名為「布爾什維克」的政治組織主導。該黨派高聲宣稱,自己信奉基進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與他們認為太過溫和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十分不同。布爾什維克認為,自一九一四年夏天,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同意發動戰爭後,他們就已經背叛了社會主義。根據左翼社會主義者(包括布爾什維克)的看法,接受戰爭,就是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理想。布爾什維克人力圖重引火把。

少數派的布爾什維克一開始聲勢微弱,但隨著俄國革命的發展,而開始有影響力,最終成為各國共產黨的始祖。簡單來說,追求馬克思國際主義理想的人們,認為必須與社會主義者劃清界線。一九一八年後,布爾什維克便將他們的追隨者稱作「共產主義者」(communistes)。各國的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由布爾什維克締造),宣稱自己追隨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未來,這些共產黨也持續宣揚自己與馬克思的關聯,為傳播馬克思的作品與思想貢獻良多。

不過,這一波馬克思主義的散播,很快遇到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實際上,馬列主義是結合馬克思與列寧的作品,繼而產生新的詮釋。毫無疑問,列寧受到馬克思的影響,經常引用他的作品,更加入許多新元素:有嚴謹階層與中央集權的政黨;稱作「帝國主義」(impéralisme)的新時代分期;以工人委員會的霸權為基礎,來奪取權力的策略。工人委員會是由最基層行動者組成的基進民主形式。不過,其中的民主成分很快便不復存在。

除了馬克思和列寧之間的重大差異,我們也要討論兩人的共通點。一九二四年列寧逝世後,人們逐漸發展出所謂的馬列主義,這讓後世對馬克思的理解,產生了劇烈的轉變。此後數十年間,全世界無數人和團體,主要都透過馬列主義來認識馬克思。馬列主義的興起與史達林的崛起緊密相關。

史達林於一九二二年,接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大權在握。為了確保能掌握一切,他將「列寧主義」形塑為一系列亙古不變的神聖綱領。而他將依據這些綱領,透過與法律、歷史難以分離的革命鬥爭,將人類從悲劇中解救出來,並且毫無條件地捍衛「社會主義祖國」——蘇聯。舉例來說,在列寧死後,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主席格里戈里.季諾維耶夫(Grigory Zinoviev, 1883~1936)的這段話,體現了當年蘇聯和各國共產黨所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樣貌:

尤其對我們黨來說,伊里奇(列寧)逝世是新生命的開端。失去他是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沒了列寧,要怎麼領導這麼巨大的國家、共產國際的鬥爭、黨的工作(……)列寧過世了,列寧主義仍長存於世。當無產階級革命獲得全宇宙的勝利,也將必是列寧主義的勝利。

——《我們的領導人列寧》(Notre maître Lénine ,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