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中的臺灣史》:上帝看天公——長老教會如何看待台灣民間信仰?

《課綱中的臺灣史》:上帝看天公——長老教會如何看待台灣民間信仰?
Photo Credit: Outlookxp CC By 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老教會對祖先神牌位的祭拜問題,傳教士認為拜上帝的人相當注重父母祖先,第五誡即要求人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用神主牌來孝敬。長老會認為基督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人要孝敬父母,重要的是「生事之以禮」。

文:吳學明

〈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的處境〉

(前略)

四、長老教會在台傳教的阻力

長老教會傳入台灣初期,在漢人社會傳教的速度相當緩慢,南部長老教會初代傳教者馬雅各醫生(James L. Maxwell)到府城傳教,雖然以「醫療」作為傳教的媒介,但24天就被趕出府城,被迫到打狗發展;1868年樟腦事件之後,雖然重獲返回府城傳教的機會,但在漢人社會傳教的成果仍然不彰。

傳教過程困難重重,無論南部或北部教會均曾發生過滋擾教會的情形。1868年的安平砲擊事件,其發生的原因除了樟腦事件之外,另一原因為宗教衝突。此外,南部教會尚發生了白水溪事件(1875年)、二崙事件(1885年)。北部教會曾陸續發生三重埔教案(1876年)、艋舺教案(1877年);清法戰爭期間發生多間禮拜堂遭搶、被毀的事件。因此,信徒增長的速度也相當緩慢。

可見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過程相當困難。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眾多:有學者視基督教為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部分,而傳教士即為其代理人之一;也有學者舉出信教者有「靠番仔勢」的現象,引發一般民眾的不滿。就傳教士本人而言,其博愛精神,無可懷疑,如馬偕在台灣行醫療傳教、馬雅各醫生和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 andsborough)為本地病人的付出,蘭醫生娘「切膚之愛」,戴仁壽醫生(G. Gushue Taylor)夫婦為癩病患者的付出,均膾炙人口。

但不可否認的是外國傳教士們多少存有文化的優越意識,以有色的眼鏡看待本地文化,尤其是對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神祇,以基督教一神的觀念來看,均視為魔鬼,是他們要打倒消滅的對象。因而引發衝突,造成基督宗教傳教擴展速度緩慢。

基督宗教無論是新教或舊教,均以崇敬上帝、耶穌、天主為主要信仰對象,其教義自有異同。其共通的是以上帝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上帝要審判世人;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遵守耶和華十誡的教訓,上帝是全能的,祂無所不在、無開始也無結束。基督徒不可崇拜偶像,不可認耶和華唯一真神之外的神,是一具有強烈排他性的一神宗教。

(一)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

台灣民間信仰是台灣文化的重要內涵,從民間信仰活動,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多元性與井然有序的社會組織。台灣民間信仰是結合了儒、釋、道與自然崇拜而成的宗教。民間信仰的多神觀,與基督宗教一神且排他的現象截然不同。根據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的看法,台灣人對神的觀念,除神明以外,包含死靈、鬼、妖怪等。在多神的世界中,眾神縱有神格高低之別,但其間自有組織與功能。其組織是人世間政治組織的投射。

玉皇大帝被視為最高的神祇,俗稱的天公,幽冥兩界之神祇皆在其駕馭之下,類比昔日世間的帝王。在其神明系統中有中央行政神、地方行政神以及陰間行政神。在功能方面有掌管生育的註生娘娘,掌管醫藥的保生大帝,祭神者可因其不同的需要,求助於不同的神明。因此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人所奉祀的每尊神均是尊貴的,但不是唯一的;這與基督宗教不同。此外台灣民間宗教有幾項值得注意之現象:

1. 民間宗教信仰的神,具擬人化的特質。

民間宗教信仰的神祇與人相類,有喜怒慾望,有生辰有成道之日,有形象,有家眷。與人相同具口腹慾望,因此為滿足神的慾望,必須定期祭祀,供奉祭品。

2. 由於東方世界,尤其是中國的學者,相信人性是善的,人性的發揮,人可成聖成神佛。

台灣的民間信仰,人人均有成神成佛的機會。基督宗教則不然,人信奉上帝,讚美上帝,甚至要討好上帝,但人永遠無法成為上帝,信上帝者只能求得永生。

3. 孝道思想的實踐,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孝道思想最具體的表現,就是神主牌的供奉。由於台灣人一般相信死後有陰間的觀念,且人死後在陰間與在陽世時需求相同。因此,對已故祖先的祭祀顯得相當重要,不能中斷。由於已故的祖先需後代陽世子孫的祭拜,而且不能中斷,造成台灣社會重男嗣,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相當嚴重。

4. 現世功利與交替祭拜的宗教觀。

台灣民間信仰的信徒,手拿三炷香,所求的不外是今世的福、祿、壽,而非追求靈魂的永生。因此祭拜對象,只問其是否「聖」(靈聖),而不問祭拜的是物魅或神明。

(二)長老教會如何看待民間信仰——上帝看天公

基督宗教相信上帝之外,有所謂的撒旦、魔鬼,不承認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祇為神,因此在相關文獻中用較中性的稱法「佛」,不稱「神」,因為神只有一位,那就是唯一的真神——上帝。

1. 批評民間信仰所敬拜的神明為「柴頭尪仔」。

1894年3月間北港媽祖生日,約有萬餘人去北港進香,傳言進香的信徒返回之後,要燒員林的天主堂和彰化城內的禮拜堂,因為傳教者在媽祖廟口傳教時,批評媽祖,說媽祖是「黑柴頭」,所以要來拆禮拜堂。《教會公報》中經常會發現批評大規模迎神賽會的文章,視為迷信,直指這種行為是浪費大量金錢去服侍無用的「柴頭」;在字眼上也常常用「魔鬼」兩字來指稱民間所尊敬奉侍的神明。

1915年《教會公報》有一段批評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迎神的記載,文中說:「當地有一尊佛叫大士。祭典是在7月21日到23日等三天,人山人海,約有十萬人前來,北自林圮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南到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火車特別減價,多開加班車。孤棚搭得很廣,置滿祭品香燭,大士像在第三天晚上綁在竹竿上,半夜就放火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