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眼中盯】國民黨式的教育,讓民眾只相信「國民黨版」以外的一切事物

【關鍵眼中盯】國民黨式的教育,讓民眾只相信「國民黨版」以外的一切事物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制式、填鴨、只追求單一答案的教育要求,長久以來的「國民黨式教育」讓大多數的台灣人習慣尋求唯一解答,而且不質疑這些答案的習慣,即使在人們不再相信政府和國民黨之後,那些打著「反國民黨」大旗而當上意見領袖的人,許多都仍靠著國民黨教育的遺毒不斷圖利。

到頭來,一切的錯誤還是要怪回國民黨,包括他們自己的失敗、台灣公共政策的停滯,因為國民黨會走到今天這種沒人願意聽、沒人願意相信的境地,大多數從政者和支持者不解決實質問題,只想在單一事件裡讓自己看起來沒錯的習慣,其實都是國民黨所埋下的因。

那個因,就是所謂的國民黨教育。

制式、填鴨、只追求單一答案的教育內容,遵守規則的人可以在體制內步步上爬,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在遇到問題停止自己思考各種可能性,只直接尋找現成的答案,把答案的提供者視為權威,這些權威也不斷提供萬物的答案,相輔相成。

在只有一個黨的時候,民眾越不愛思考質疑,執政越長久穩定

就像和家裡長輩聊天的內容一樣,「那個時代」的人對事情評論的流程,大多是先選擇一個立論,再提出各種符合那個立論的案例,即使案例片面、即使有其他解釋、即使那些例子根本就是錯的,都不能撼動他原本立論的權威性。

這個系統在一黨獨大的時候非常適用,一綱一本、三台電視,國立編譯館和新聞局說的就是唯一真理,所有與官方說法有出入的,都是邪魔歪道,人們也不去深究那些解答的真偽——蔣公犯了那些戰術錯誤、警察在查緝什麼私菸、對岸水深火熱的同胞吃哪種樹皮——所以能夠接受各種邏輯和事實的相斥,仍能快樂的活著,不留下空間讓別種思維置喙。長期穩定執政,國民黨執政時代的懷念榮光。

即使到很近很近的現代,這樣的集體心態仍然存在。解鈴還須繫鈴人,國民黨搭起的高牆還是要國民黨來拆,這時馬英九便接承了李登輝,為台灣「民主」做出了另一個關鍵的改變——引燃太陽花學運——徹底搗毀了政府與國民黨的威信,將台灣大多數民眾的思想觀念,從國民黨的手中解放。

太陽花_立法院_318
Photo Credit:VOA Public Domain

所以太陽花之後有好一陣子,台灣人的觀點欣欣向榮,對過往的陳腐窠臼發表意見,質疑自己聽到的每一件事情;各類名家也如雨後春筍而出,許多先行者更在那波思想解放裡站到了浪頭,至今仍能左右輿論,享受殘留紅利。

政府政黨威信盡滅,民眾改為相信「國民黨版」之外的一切事情

雖然舊的擴音喇叭被搗毀,台灣絕大多數人的教育過程仍不習慣、甚至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辯證,在強心針的藥效退去後,仍然踏上四處尋找新的意見領袖,外包思考的老路。

其中有一群人,至今仍緊跟著當初的幾個意見領袖,他們在2014年找到自己的後國民黨信念,即使有些觀念在六年後的今天已不太適用;有些不太知道自己立場該是什麼的,便跟著偎大邊,期待的樹倒了就再找另一棵抱著,在幾場選舉裏面投下不少立場相左的票;另有些人對這種形式上的多元非常水土不服,只好投向更深的極端,等待凋零。

但這些民間的新聞局都有一個問題:他們並非無所不知,卻又得在眾人前表現的無所不知。

所以他們從自己專業拿手的主題、綜合評論的分析,開始講到拼湊的想像和路邊小道消息,這當然會讓他們流失一些客群,但仍有更多不思辯的人恆信,千倍萬倍的複製貼上,重複到變得跟真的一樣。

42-71773668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也有些原本為自己發言而凝聚追隨者的人,因為利益或市場考量,被不同陣營影響或吸收,開始說別人想要他們說的話,即使自己根本就不相信那些論述,這些意見領袖,逐漸變成不同政黨的黨媒。

這也是最諷刺的地方:這些人因為以「多元思想」為號召的革命得到今日光芒,到頭來,卻還是在用國民黨教育的遺毒來鞏固自己的利益,我說,你複製,只是影響到的群體不那麼全面、立論由一組變成兩三組而已。

互不相信對方所存在的世界,每天對罵卻沒有改變任何政策

我們常以為自己活在多元的社會,但其實台灣離一元進入二元的那天並沒有多久。

多元聲音存在的價值,並不是要你把聽到的故事照單全收,而是藉著各種不同論述,不斷挑戰自己現有的思維,讓自己的想法更能接近實際狀況,更接近群體的最大公因數。

但今日大部分的人,還只是想找個人告訴他們「正確答案」,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想,應該支持誰,一旦選定,就不斷找尋各樣的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

只聽自己喜歡聽的結果,就是讓所有事情變得片段。隨便在Facebook上找個比較熱門的討論串看看留言和分享,上面總好像有兩個世界,鏡面投射,水火不容,兩方都認為自己才是唯一真理,卻忽略一個最明顯的真相:兩方其實都是對的。

民眾立法院外抗議監院人事(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善惡從來不是絕對,每個錯事裡有幾分對,正義也可能帶來犧牲,只是有些人只願意聽被斷章取義後,吹捧自己攻擊別人的言論。

最後,各個陣營就只想在事件爆發時,找到合適自己的立場的那個論調,驗證自己沒有錯,而當大家都只想在單一事件上一較高下時,公共政策就無法能有脈絡。像是「難民法」,從好久以前的敘利亞的難民、幾年前中國異議份子的政治庇護、去年的香港、今年的香港,同類型的事情一出,大家都會吵得義憤填膺,但那條最關鍵、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法律仍然躺在立法院,沒有人想要排審。

每個陣營都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都覺得自己是事件裡有理的一方、被辜負的一方,同時是贏家和受害者,而這個原本設計來尋找「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的民主政體初衷,因為被切成兩個互相否認對方存在的真實世界,徹底失去了改變的力量,但每四年我們還是要選出113席立委、22個縣市長、一位總統,假裝吵架,假裝他們真的要為大家做些什麼。

吵了半天,到頭來還是什麼都沒有改變。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