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詩人「厭世能量」分析:屈原、陶淵明、蘇軾、李白、杜甫,誰最想逃離庸俗世界?

五大詩人「厭世能量」分析:屈原、陶淵明、蘇軾、李白、杜甫,誰最想逃離庸俗世界?
成都杜甫草堂前的杜甫像|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依照目前教育部對「厭世」的解釋,看待五位高中國文課本裡常出現的作家,厭世能量滿點的會是屈原,因為他屈原無法忍受絲毫的汙穢與昏亂,仍舊想要把傾斜的世界重新擺放在正確的位置;最不厭世的是李白,面對你的任何感情問題,浪漫李白總是給你最意想不到的答案。

文:厭世國文老師

按照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對「厭世」一詞的解釋,現在我們常提到的意義,偏向指稱為「厭惡俗世,脫離塵囂」,若根據此定義看待屈原、陶淵明、蘇軾、李白,以及杜甫,以上五位高中國文課本裡常出現的作家,那麼誰最想逃離這個庸俗的世界?他們的「厭世」又有何不同?

屈原:厭世能量MAX——邊緣人的自言自語

厭世國文老師插畫_厭世能量系列-屈原
Photo Credit: 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如果屈原是公司職員,當他坐在辦公室裡,大概沒有人敢靠近,而這一間公司若是不幸出了營運上的狀況,那麼屈原一定更會被老闆與同事討厭,因為他太誠實正直了。過分追求「和諧」的群體裡,說出實話等於是在割裂彼此的關係。

屈原正好處在一個不穩定的國家裡,國家裡的領導者總是做出離譜的錯誤決定,誠實的他忍不住提出改變的建議:「那個……要小心競爭對手。」

但他不知道,最應該小心的是自己人。後來,屈原屢次遭到流放,有一天走在江畔時,嘴裡還念念有詞,臉色難看到像是剛和自己的情人訣別,忽然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一位漁父,有點冒昧的問:「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有點可憐?」

散發出一股厭世氣息的屈原,連路旁的漁父都看得出來,忍不住想要關懷眼前的傷心失業中年男子。可能捕魚大叔一臉「江邊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樣子,屈原開始抱怨自己人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乾淨的靈魂必須與骯髒的世間共存,清醒的心靈不得不和沉醉的人們同在,這讓屈原覺得痛苦不堪,彷彿陷溺在濃稠的黑色海水之中,他試圖鼓起勇氣逃出這一片沉淪,卻沒想到拉扯的力量太過於強大,始終無法抵達允許自由呼吸的彼岸。

漁父聽到如此悲傷的說法,回應道:

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如果世間骯髒,你也不必勉強維持清潔;人們沉醉,你可以跟著一起喝兩杯,即是討厭多數人的決定,但捨棄自我的堅持並且加入他們之中,就算不會有最好的結果,也會是一段快樂的過程。

然而,屈原無法忍受絲毫的汙穢與昏亂,仍舊想要把傾斜的世界重新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但當人們跟著世界一起傾斜的時候,維持原樣的自己只不過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屈原或許會說:「白紙上有一點黑漬,就不能用了。」同樣地,他不願意道德與行為出現任何的瑕疵,要是不小心沾染那些討厭的邪惡與破壞,自己也不再是自己了。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屈原來說不是困難的事,真正無法辦到的是:「變得和討厭的人一樣討厭。」

陶淵明:厭世能量80%——浪費才能是最快樂的事

厭世國文老師插畫_厭世能量系列-陶淵明
Photo Credit: 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身為高中生的你放學回家,看見爸爸開心地在打包行李,原來他已經向公司辭職,放棄一筆還不錯的薪水,決定帶著全家到鄉下住很多很多個晚上,你有些疑惑與生氣,開始質疑這個決定,爸爸卻說:

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但你心中明白,他只不過是活到中年的歲數,還任性地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願意向上司鞠躬,整天只想喝酒,於是拿著他妹妹過世做辭職理由,回到自己的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就是這一位父親,不像我們必須努力為五斗米折腰(甚至有時還整個人趴在地上),他可以隨時抽離討人厭的公司與同事,轉身投向自己所愛的生活與工作。每個人都懷有理想,差別在於是否能夠實踐與完成,陶淵明的理想是回到種田養雞的簡單日子,想要利用第一級產業作為養活自己的方式,但可能平常缺乏運動,身體其實不太好:

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還沒有餓死之前,他差點病死。此外,陶淵明的農作技術算是數一數二的爛:「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努力耕作的結果是種出旺盛的雜草,真正要賴以為生的農作物,卻比預期的來得稀少。換作是一般人,早就放棄這種沒有意義與收穫的生活,陶淵明卻硬要實踐沒有能力完成的夢想,硬要捨棄可以輕鬆得到的職位與薪資,浪費自己有機會展現的才能,轉而專注在拙劣的種田技術。

為自己而活,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對陶淵明來說,只不過是想逃離醜陋的政治與社會,過著規律、穩定,平靜祥和的日子,能夠安心地看見明天的太陽,即使種田種得很爛,依舊快樂,這樣就是屬於他的桃花源。所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寫一位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在無意中穿越至奇幻的空間裡,而所謂的「奇幻」不過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鷄犬相聞。

彷彿是我回到鄉下會看到的景象,充滿各種屬於這裡的獨特顏色與氣味,大多數人應該無法忍耐遠離文明的不方便,但陶淵明卻掛念著如此平凡的生活。

在黑暗的房間裡,只要有一點點微光,就不再能被稱為黑暗。平凡如光,即使微弱也會帶來救贖。

蘇軾:厭世能量50%——換個角度看世界很重要

厭世國文老師插畫_厭世能量系列-東坡
Photo Credit: 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幾個好朋友們,一起相約辦一場遊艇派對,本來正在欣賞美麗月亮,也一起唱著文藝青年喜愛的歌曲,但卻忽然有一位自帶管樂器的朋友,吹奏出低沉哀傷的音樂,根本冷場大王。待在旁邊的蘇軾應該覺得莫名其妙,還是關心地問:「哈囉!你還好嗎?」

這個破壞氣氛的朋友是想到生命的短暫,面對無窮無盡的時間與空間,自己卻是如此的渺小與無力,彷彿感到心中有一塊巨大的破洞,緩緩流出寂寞的血液。

無能為力不可怕,知道自己無能為力卻又無法改變,這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然而,蘇軾希望幫助對方找到傷口癒合的方式,以身邊的水與月作為譬喻,告訴這位傷心的朋友:

變就是不變。

如同共用圓心的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看起來內圓較小,就會覺得圓周上包含的點要比外圓來得少,但從「無限」的角度來看,不管圓有多大或多小,圓周上都有著相同數量的點。

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會變得不一樣。不要強迫自己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是接受你原本擁有的一切。即使遭遇挫折也是一樣,被貶謫到黃州的蘇軾,彷彿被囚禁在沒有欄杆的監牢,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所謂「漁樵江渚」、「魚蝦麋鹿」、「扁舟匏樽」只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