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經濟學》:若有星巴克進駐,周邊的房地產就會跟著漲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美國最大的線上房地產資訊網Zillow的研究,一九九七年到二○一四年間一般住宅的平均地價漲幅率為65%,但是星巴克附近的住宅高達96%,兩者相差懸殊。
文:牟鍾璘(Jongryn Mo)
星巴克的影響力
都市再生是將落後的舊市中心變成居民和年輕人都想居住的地方,但這並不簡單。因為短時間內很難解決舊市中心的問題,和提供工作機會、文化基礎建設、大眾交通等市民想要的都市寧適設施。不管地方的舊市中心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提供首爾等級的表演、藝術展示、購物環境。不管是世界的哪裡,中央和地方都市的文化資源總有落差。
但是年輕一代喜歡的巷弄商業設施就不一樣了。若地方社會稍加關注,原市中心也可以形成如林蔭道、弘大、三清洞一樣琳瑯滿目的巷弄商圈。已經有很多地方都市,如大邱、釜山、群山、全州、統營等都以有個性的巷弄商圈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前來。
若想盡快打造出有吸引力的巷弄商圈,最實際的對策就是吸引具有擴大商圈效果的大型據點商店入駐。成功的巷弄商圈之所以景氣不好也能持續吸引流動人口,就是因為有據點商店。今日在韓國零失敗的據點商店,正是年輕消費者喜歡的咖啡專賣店星巴克。
地方都市之所以需要打造巷弄都市,是因為巷弄商圈環境的成長潛力高。可以開發的巷弄資源多,可以推動為都市再生事業的一環,而且打造成本也不高。問題在於能有創意地開發巷弄的企劃者,以及能開設有個性的巷弄商店、咖啡專賣店、
烘焙坊和餐廳的小商工人人才庫,因為韓國國內擁有這種能力的人才不多。除非政府大規模投資,一舉擴充成熟的小商工人人才庫,否則左右巷弄商圈成功的人力資源就會出現供給困難。
克服這種限制的對策就是吸引據點商店到地方都市的巷弄。咖啡專賣店這樣的巷弄型連鎖店和威脅傳統市場、巷弄商圈的大型超市不同,反而能刺激巷弄經濟。上述提及的據點商店星巴克就是代表性的例子。已有若干研究證實,若是當地有星巴克進駐,四周的房地產價格就會跟著漲價。
根據美國最大的線上房地產資訊網Zillow的研究,一九九七年到二○一四年間一般住宅的平均地價漲幅率為65%,但是星巴克附近的住宅高達96%,兩者相差懸殊。
星巴克的進駐也會為周邊其他商店帶來好處。二○○○年代初期,星巴克開始在整個美國展店,許多獨立的咖啡專賣店都將星巴克視為威脅而反對。結果卻令人出乎意料,星巴克四周所有的商店銷售全都跟著成長。星巴克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中心的六間門市同時開幕後,市中心所有商店的銷售皆成長了25%。
星巴克的影響力和其他連鎖店也有所區隔。根據Zillow的研究,Dunkin Donuts附近住宅的地價漲幅僅80%,比星巴克低16%。星巴克最大的威力是為商圈帶來更多流動人口的品牌力,來星巴克的客人自然會走訪附近的商店,產生刺激整體的外溢效果。觀光客也喜歡有星巴克的地方,因為只要看到星巴克的招牌,即代表該地區的水準受到一定的肯定。
暫且不論星巴克的諸多優點,其存在本身即有益於商圈。多虧星巴克象徵的品格,使房地產也跟著水漲船高。有競爭力的獨立商店不需害怕星巴克進駐,因為若太多人來到星巴克,消費者怕擠,自然會去找其他咖啡廳。而且就算是星巴克也無法滿足所有客人的喜好,獨立商店能夠提供客製化服務和運用地方特徵來開發產品,也能和星巴克競爭互補,因而獲得成長。
星巴克在韓國也帶來了市場擴張效果,即星巴克影響力。一九九九年星巴克進軍韓國後,韓國國內咖啡市場急遽成長,一九九九年至二○一一年間的成長率達到年平均21.6%。說韓國的咖啡市場是跟著星巴克一同成長的也不為過。開發大型商業街的建設公司也都是優先向具備商圈據點功能的星巴克招手。

私人的商業街的房東最想引進的商店也是星巴克,因為星巴克進駐後可以讓建物翻漲兩倍早已是業界公開的消息。因此,還有比引進星巴克以刺激地方舊市中心經濟更快的方法嗎?落後地區的商圈再生迫在眉睫,短期內又難找到地區革新所需的人力,或許向星巴克招手會有新的突破。
但可惜的是星巴克主動進駐地方舊市中心的可能性很低。星巴克在韓國有一千一百多家門市,其中有66%集中在首爾和六大都市。二○一六年全韓國二百二十八個地方政府中,約有38%,即八十六個地方政府沒有任何一間星巴克門市。
即使擁有一兩間門市的都市,也不能只憑此來達到都市再生的效果。大部分中小都市的門市都位在遠離舊市中心的大學街或新都市,這是因為星巴克將門市集中在大都市商圈的配置策略。星巴克是出了名徹底分析商圈再決定是否開設門市的企業,只會選擇商圈發展成熟的地區展店,並不認為進駐落後的商圈以扶植該商圈是自己的角色。
若政府和星巴克能意識到都市再生對地區經濟和都市未來有多重要,兩者都需要觀念的轉換。政府必須擺脫引誘商業設施並非政府角色的刻板觀念,在建設觀光園區、文化地區和都市再生的事業當中,政府的角色侷限於對道路、便利設施、公共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支援,而商圈開發和建物買賣是建設公司的責任。
若政府難以直接支援,和民間團體合作也是個方法。例如鞋類零售企業薩波斯(Zappos)引進年輕人喜歡的商業設施,重振美國拉斯維加斯市中心,阿拉里奧美術館(Arario Museum)亦以類似的方法讓濟州舊市中心再生。兩者都是透過引進商業設施達到都市再生的民間業者典範。幸好最近建設業界也開始改變了。不再只是承包建設工程,甚至攬下竣工後的經營業務,將角色轉換成開發商。已經有一部分建設公司向類似星巴克,能夠引起商圈擴大效果的大品牌招手,欲努力提高商業街價值。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