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那麼「華人」與西化,卻從飲食敘事建立星國的「小販文化」

新加坡不那麼「華人」與西化,卻從飲食敘事建立星國的「小販文化」
Photo Credit: 張雅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NHB明白新加坡欠缺「傳統與深度」的優勢,所以在推廣無形文化遺產的策略上,不以傳統自居,改以捍衛新價值的態度,賦予無形文化遺產新的文化意義,像對於美食遺產的操作,NHB不爭辯新加坡美食的傳統來源,但主訴新加坡飲食的在地風味與情感。

華人農曆7月剛過,台灣量販店的中元節廣告依舊創意放送,將商品串連人、鬼兩界,透過祭祀,安魂安人。事實上,人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當往生四大皆空後,自是不用再依賴飲食維生,但在華人日常裡,民以食為天,希望想像中的祖先,也能在無形境界裡,豐衣足食,所以鬼月習俗至今仍盛行於東南亞,例如新、馬華人會在中元普渡時,恭請民間神祇大士爺坐鎮,並準備各式供品慰勞十方好兄弟,以祈求來年平安順遂。這一連串的廣告、商品、消費與祭祀全賴「飲食」串起敘事,飲食敘事的表象是食物,但精彩的往往是敘事本身。

╣╧1_╝y╞gñññ╕
Photo Credit: 張雅粱
慶讚中元,筆者攝於新加坡

飲食敘事,顧名思義,是從飲食說故事,當代的飲食敘事,憑藉著網路,造就出不少網紅,他們都很懂得創新,不墨守成規。前不久,《關鍵評論》國際版以國家軟實力為議題,刊載了中國網紅李子柒的故事,在中國大陸,紅夯的美食博主除了李子柒外,還有雲南妹子滇西小哥,兩人的網路聲量位居伯仲,李子柒擅長飲食全生態的拍攝手法,從食材的播種、長成、採收、烹調到飲食一氣呵成,而滇西小哥的影片則是點亮雲南風味,由食材連結日常、族群與風土人情,兩者的創新點都是利用飲食創造敘事空間,引發共鳴,使人在觀看的當下,不自覺地進入博主所創造的飲食文本,刺激感官與感受。由於美食容易親近,有助重新洗版國家的既定印象,因此東南亞國家的觀光宣傳影片,也多以美食美景為主調,各國用不同的語言傳佈著相同的訊息:美食美景,享受人生!

飲食敘事是一種想像的能力,而東南亞各國的飲食敘事都不太一樣,其中新加坡由於地小人稠且注重教育,型塑出一股有別於他國的敘事語調,不那麼華人文化與西化,也能與馬來文化區隔,漸漸走向一種融合多元的風格。我在新加坡地鐵內,看到一幅有趣的兒童畫,小朋友透過蠟筆描繪海上的夢想之家,這幅畫的生動在於煙的隱喻,行走中的船吃了油冒出黑煙,就像開伙中的家,需要飲食,同樣炊煙裊裊,生氣十足,透過幾個簡單符號,架構出生動的飲食敘事,這是新加坡兒童的飲食想像力。

飲食貫穿日常,連接文化脈絡,但常常人們會關注日常,討論今日的餐點與外賣,卻容易忽略文化脈絡的重要性;一碗白飯加滷肉,一糰糯米佐青木瓜絲,一張薄餅配印度拉茶,平常不過的飯菜,放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上,立刻締造出不同的飲食敘事,而人際之間的互動故事,往往由此出發,情節無限,韓劇《大長今》(2003)、新劇《小娘惹》(2008)、日劇《深夜食堂》(2009)及台劇《含笑食堂》(2013),都擅於這類敘事,經由飲食,演繹出許多的想像空間與附加價值。

╣╧2_«ⁿñW¬║╣┌╖Qñº«a
Photo Credit: 張雅粱
海上的夢想之家 ,筆者攝於新加坡地鐵站

新加坡是個很懂得創造飲食敘事的國家,從戲劇到節慶,甚至運用飲食敘事的軟實力,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以下簡稱申遺),在實踐飲食的精神上,這個國家愛吃、懂吃,享受吃,也深知如何建構飲食文化,將飲食敘事從生理層面拉抬到精神意志,透過飲食談觀光、談文化遺產,談多元社會,也談國家認同。新國的美食,以華人、馬來人、印度日和少數西方移民的飲食為基底,多元互融後再加入南洋風味,別具一格,因此新加坡國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 NHB)將美食視為活的遺產,並於2018年將其納入國家級的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為國家文化特色。

NHB是新國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要推手,該局成立於1993年,隸屬於文化、社區暨青年部,近年大力推展文化遺產以及博物館教育。NHB為新加坡累積文化資本的做法就是盡可能地將新加坡與東南亞文化產生連結,並透過出版書報、研究和策展,廣泛地論述族群、文化、展覽、藝術品、宗教、生活、服飾和食物等議題,NHB明白新加坡欠缺「傳統與深度」的優勢,所以在推廣無形文化遺產的策略上,不以傳統自居,改以捍衛新價值的態度,賦予無形文化遺產新的文化意義,像對於美食遺產的操作,NHB不爭辯新加坡美食的傳統來源,但主訴新加坡飲食的在地風味與情感。

╣╧3_╖sÑ[⌐Y¬║ªL½╫╢╝¡╣╛└╡e
Photo Credit: 張雅粱
新加坡的印度飲食壁畫,筆者攝於新加坡小印度

精彩的是,在飲食敘事的推行步驟上,NHB除了將「美食遺產」鋪陳為在地風味,列入新國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外,還於2019年向聯合國提出申遺,將小販文化連結新加坡的多元社會,讓小販文化不只是飲食,還跟社區、多元文化與國家認同連結,這概念好比台灣人支持「Made In Taiwan」,NHB在飲食敘事上經營政治,營造「一口美食一份認同」的氛圍,對經歷過1965年被迫獨立的新國而言,這種社會氛圍能催化一定的歷史情感,促使人民在政治上團結,在飲食上也能向心支持小販文化所內蘊的國家認同。

細究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並無特別之處,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當時小販在新加坡的街頭出售各種食品,後來歷經英國殖民、二戰等時期,新加坡的街頭小販雖照顧過許多勞動人口,但也因環境衛生的問題而屢遭取締。直到1970年,新加坡政府才開始建立小販中心,集中管理街頭攤販,使小販中心成為「社區飯廳」,現已設置一百多個小販中心,如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和牛車水美食街(Chinatown Food Street)等。 既無特別之處,那新國申遺之舉必定引發鄰國不滿,特別是馬來西亞,因為馬、新兩國有許多的共享文化,馬來西亞人認為該國的街頭食物甚至遠勝新加坡; 儘管嘲諷不斷,但並不影響新加坡的決心,因為新加坡爭的不是傳統,而是賦予小販文化新的文化意義。

╣╧4_╖sÑ[⌐Yñp│cñññ▀
Photo Credit: 張雅粱
新加坡小販中心,筆者攝於新加坡牛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