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大戲,美國怎麼演?台灣只能坐搖滾區看戲嗎?

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大戲,美國怎麼演?台灣只能坐搖滾區看戲嗎?
Photo Credit: David Dennis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更是第二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面對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衝突與成果,臺灣都處於「搖滾區」。

文:江子揚

人民幣走向國際使用是一步一步漸進的過程。到底「人民幣國際化」是純然地歷史巨輪轉動,還是是一種迫於無奈的妥協,抑或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戰略呢?讓關鍵評論網帶您一窺「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容吧!

2015年:人民幣「出走年」

2015年中國外交的一大關鍵詞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

隨著中國外交戰略方針確定,經過近十年的耕耘,中國央行(人民銀行)同時也加大人民幣「走出去」的強度,其首次明確提到「人民幣國際化」一詞。換言之,今年將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年。

Photo Credit: CC BY Roel Hemkes

Photo Credit: Roel Hemkes @Flickr CC BY SA 2.0

中國為什麼要讓人民幣「國際化」?

在2010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經濟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擠下美國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作為世上最大型經濟體的一員,中國的一舉一動已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的影響。

FT中文網分析指出,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都是美元本位制的最有力支持者。早期,中國採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利用自己龐大的土地與廉價勞動力來促進工業的快速發展。

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格局中,中國處於產品加工組裝的尾鏈環節,她對亞洲中段產品生產國(如日本、臺灣、韓國等)和石油輸出國保持貿易逆差,並長期對美國保持貿易順差。如此一來,幫助了這些亞洲國家與自己積累起大量美元儲備。

然而,美元本位制對中國而言,是糖果也是毒藥。以下三個理由,是中國想讓人民幣走向國際使用的根本動因:

1、想要擺脫類似被美元殖民的地位

2008年美國次貸問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中國身陷「美元陷阱」之中。對於中國而言,全球金融危機讓美元流動性的風險上升(首先是市場恐慌導致短暫的美元短缺,其後是QE過量供給),一來一往的匯率波動讓中國所持有的美元資產面臨貶值與購買力下降的威脅。

隨著自身政經實力逐漸增強,中國想要避免國際收支風險,於是開始思考要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

2、想要取得「鑄幣稅」(Seigniorage)特權

「鑄幣稅」簡單來說,就是貨幣發行者透過印刷貨幣來取得更多資金(貨幣發行者變相提高自身收入,但貨幣持有者卻面臨通膨與貨幣貶值問題)。

在二戰後,美元成為實質上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印刷美元所增加的「鑄幣稅」變由世界各國共同負擔。當其他經濟體只有夠過賺取美元來緩解貿易和財政赤字時,美國只需快速發行美元就能解決問題,這種「過度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遭致多國批評。

人民幣一旦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就可以享受貨幣發行國的「鑄幣稅」特權,這對中國極具吸引力。

3、更深化的市場改革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認為,在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過程,中國必須逐步放鬆資本管制,使匯率與利率自由化,如此才能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自由市場。這個想法除了是中國內部努力的目標外,也是世界其他國家所冀望的。

美元、日圓與歐元的國際歷程

在人民幣之前,世界上諸如美元、日圓和歐元是如何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呢?中評網報導了她們的發展經驗與條件。

美元

美元透過本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契機,進行全球性的匯率制度安排,成為當時國際唯一計價單位和與黃金地位相同的國際儲備貨幣。而持續的資本輸出不斷深化保持國際清算和儲備貨幣的優勢。

日圓

日圓通過「跨境結算」加上「金融市場開放」模式,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重要一員。首先採取日元計價,其次深化其國內金融改革。措施包括放鬆對歐洲的日圓貸款和日圓債券限制,設立離岸金融市場,與取消資本流動限制。1990年,日圓在國際儲備中比重上升至8.0%,其並於1998年完全自由兌換。

歐元

歐元是透過經濟實力相當、結構類似的歐洲國家形成區域集團,並整體放棄國家貨幣主權,通過統一貨幣結成貨幣同盟的嘗試。1999年歐元問世後,歐元在貿易結算中比重增加,跨國兼併、收購、證券交易都以歐元結算以增強歐元的國際投資功能,銀行、保險和股市相互參股,統一了電子轉賬支付體系等。

綜觀美日歐元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隨著國家(區域)實力逐漸強盛,該國(區域)貨幣走向國際儲備貨幣是一種歷史演變的自然結果。不過,政府推行的手段也是促使本國貨幣加速邁向國際的方式之一。

Photo Credit: epSos .de CC BY 2.0

Photo Credit: epSos .de @Flickr CC BY SA 2.0

人民幣國際化歷程

中央日報報導,要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通常需具備四個條件:

  1. 必須可以自由兌換並成為投資貨幣。
  2. 國家經濟與對外貿易達到一定規模,且金融部門高度自由化。
  3. 必須可以主導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並擁有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4. 貨幣發行國需要有強大的經貿實力與綜合國力支撐,扮演全球金融的「穩定器」,以及國際匯率風險的「避風港」。

根據上述條件評估,人民幣目前所擁有的實力,顯然只處於國際化的初步階段。不過,中國政府從2008年底開始,一改過去保守的作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使用的相關政策。

在境內,中國國務院通過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2009年開放上海和其他四個廣東城市與港澳間使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到了2010年,該試點擴大到涵蓋中國20個省市,而貿易對象則包括所有中國的貿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