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分辨痛苦情緒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

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分辨痛苦情緒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是案主,儘管談你的議題,用你的話表達,不必顧慮心理師會不會受傷或嚇到,那不是你的責任。如果此心理師不能接、無法接、反移情,無法與之互動,就可以換。

選心理師當然是要選適合的,如性格上的互搭、秉持的諮商信念等。相關資訊可看前篇:〈【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底下是延伸的選項參考。

一、選離家近的

心理諮商的合作前提也是有客觀條件的,「交通距離」更重要,但卻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選離家近的」。

假設你需要交通時間一小時以上才能到諮商地點,起初你跟心理師談的愉快、頗有所獲,那車程當然花的值得,去與回的路上你都還餘味無窮。

但是,在長期諮商下,常會有卡住、無新鮮事、不知道要談什麼的緩慢期,不是每次來都有滿滿收穫,可能只有一點點收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邊際效應」)。此時,來諮商的距離就會產生影響。

你要不要花那麼久的時間來回,但是收穫只有一點點,且願意繼續相信往後必有成效?也不要說長期,如果是在第三次以後就發生這種感覺,你還要去嗎?

為了不要讓距離成為阻礙,「選離家近的」是助力的另一個隱藏要素。

反過來也是一樣,心理師每次千里迢迢去機構諮商,結果個案放鴿子,搞個一、兩次心理師也不會想去了。如果機構距離近,好啦,放鴿子容忍度加一點,好歹距離近嘛。

二、怎麼分辨造成痛苦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根本不適合?

先談被喚起的痛苦。

原本壓抑的負面情緒被喚起時一定會伴隨痛苦(視程度,有的僅有不舒服)。

負面池水被攪動當然有感覺,但有感覺後,當事人才能抓到被壓抑的是什麼,繼而推理出「真正的需要在哪裡」。以醫學的傷口比喻,「痛的線索」會指出「傷在哪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比醫術更多點人性的醫者,會在處理傷口的過程中給予同理,因為他懂得多,便可以多說一些讓患者安心。如果粗魯處理又傲慢,傷口可能會好,但會增加以後看診的心理恐懼。

回到心理諮商,當事人原先議題的痛苦本就存在,只是隨著探索逐漸復甦,此時心理師是怎麼做的?

先一步覺察、接納抗拒反應、溫柔的堅持、同理其中潛藏的情緒(如恐懼、憤怒、自我否定)、給予安撫及照顧(如等待、肢體表達),解釋情緒的因果、解釋療癒的方向與步驟、給予陪伴……心理師陪著當事人處理痛苦,痛是他在痛,但可以握著手表示同在,使其安心、信任、希望,協助具體步驟。治療時當事人的痛苦不會減少,但能減少孤軍奮鬥的感覺,不會被指責做的不夠。

當事人可以從這角度去判斷心理師適不適合你,是A還是B:

  • A. 心理師在水裡教你游泳,讓你知道痛苦是過渡期,未來有希望,與你同在並引導你具體作為。
  • B. 心理師站在水邊教游泳,痛苦是知道了,但只有你獨自面對那水池與壓力,被強調事在人為,要獨立堅強。

三、具體一點的指標

在有付費的前提下,消費者是有權決定怎麼合作的,請放膽考慮。如果案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所依據,判斷適不適合就比較簡單,若不知道要什麼就會很迷惘。

1. 先以「自己的感受」為起點

如果覺得不舒服、不被尊重、直覺恐懼、情感矛盾、被壓制……那就進一步釐清怎麼回事。有些人可能會說,「可是我自己都不清楚,搞不好只是我太敏感?」沒關係,釐清原因只是讓你「知道所以然」,萬一還是不懂,仍然遵循感覺,要離開諮商也OK。

2. 心理師的風格

心理師較為講理、系統化與組織化,但其實你只想被傾聽;又或者反過來,心理師溫暖回應,可是你不需安撫,想要具體解決。這部分直接或間接反應都行,若是1~2次互動後心理師還是老樣子,就可考慮更換。

3. 實際上相處不來

如果你是案主,儘管談你的議題,用你的話表達,不必顧慮心理師會不會受傷或嚇到,那不是你的責任。如果此心理師不能接、無法接、反移情,無法與之互動,就可以換。

過程中心理師固執己見、不可討論,甚至在你提出感受和想法時完全否認,這當然也不行。價值觀(如道德標準)有很大差異,也不適合再談。

4. 短期的免費諮詢

若是免費資源,一般大約4次,主要作認知諮詢或情緒抒發,前者多為討論,後者多為傾聽,且目標通常短小。萬一你談一次感覺不對,因為只有4次,就直接換吧。最好同地點以換一次為限,不然同地點的心理師都會知道也會覺得奇怪。

那換去不同地點可以嗎?可以,可是對方也會問你,千里迢迢捨近求遠為何呢。還有喔,是年總額4次,不會換地點就重新計算喔。

四、什麼時候換心理師比較好?

1. 諮商初期(半年內,此指一週一次的頻率,若為一個月一次需要更拉長數倍)

大約在前3次內你就可做個整理,「要不要繼續與這位心理師諮商?」

初期適配本來就會花時間,難免的。自己不是很清楚的時候,請找信任的人多討論。初期覺得尷尬或害羞,倒也不一定跟心理師反應你的需求,換人可能比較簡單,第一次互動後感覺良好再留下來深入(真像極了愛情)。

如果生平第一次諮商,因為沒比較,會以為「所有的諮商或心理師都一個樣」,就會無從爭取自己的權益。不妨再找別的心理師談談試著比較,有了對照組再來討論什麼是你適合的。

2. 諮商中期(1年左右)

此時若冒出「要不要繼續與這位心理師諮商?」,指的是「磨合」程度。

當彼此熟悉後,不再客套,諮商的真正議題會浮現,那麼,要用什麼方式對待真正的核心?你有希望處理的方式,心理師也有他的方式,兩人拉扯、磨合(不會吵架啦,但可能案主對於「作業」毫無動力、默默抗議),卡住無進展。

磨合時會爭論、表達不滿,還是像極了愛情,心理師不會像起初蜜月期一定禮讓,你可能也出現更多防衛、怒氣、退縮……「磨合」是跟心理師討論,是溝通的一種,讓他知道你的需求,他也要讓你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與安排。心理師可能會說明理論、重新詮釋,而採用他認為有效的方式,但他不知道你不舒服的程度,所以你要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