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分辨痛苦情緒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是案主,儘管談你的議題,用你的話表達,不必顧慮心理師會不會受傷或嚇到,那不是你的責任。如果此心理師不能接、無法接、反移情,無法與之互動,就可以換。
選心理師當然是要選適合的,如性格上的互搭、秉持的諮商信念等。相關資訊可看前篇:〈【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底下是延伸的選項參考。
一、選離家近的
心理諮商的合作前提也是有客觀條件的,「交通距離」更重要,但卻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選離家近的」。
假設你需要交通時間一小時以上才能到諮商地點,起初你跟心理師談的愉快、頗有所獲,那車程當然花的值得,去與回的路上你都還餘味無窮。
但是,在長期諮商下,常會有卡住、無新鮮事、不知道要談什麼的緩慢期,不是每次來都有滿滿收穫,可能只有一點點收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邊際效應」)。此時,來諮商的距離就會產生影響。
你要不要花那麼久的時間來回,但是收穫只有一點點,且願意繼續相信往後必有成效?也不要說長期,如果是在第三次以後就發生這種感覺,你還要去嗎?
為了不要讓距離成為阻礙,「選離家近的」是助力的另一個隱藏要素。
反過來也是一樣,心理師每次千里迢迢去機構諮商,結果個案放鴿子,搞個一、兩次心理師也不會想去了。如果機構距離近,好啦,放鴿子容忍度加一點,好歹距離近嘛。
二、怎麼分辨造成痛苦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根本不適合?
先談被喚起的痛苦。
原本壓抑的負面情緒被喚起時一定會伴隨痛苦(視程度,有的僅有不舒服)。
負面池水被攪動當然有感覺,但有感覺後,當事人才能抓到被壓抑的是什麼,繼而推理出「真正的需要在哪裡」。以醫學的傷口比喻,「痛的線索」會指出「傷在哪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比醫術更多點人性的醫者,會在處理傷口的過程中給予同理,因為他懂得多,便可以多說一些讓患者安心。如果粗魯處理又傲慢,傷口可能會好,但會增加以後看診的心理恐懼。
回到心理諮商,當事人原先議題的痛苦本就存在,只是隨著探索逐漸復甦,此時心理師是怎麼做的?
先一步覺察、接納抗拒反應、溫柔的堅持、同理其中潛藏的情緒(如恐懼、憤怒、自我否定)、給予安撫及照顧(如等待、肢體表達),解釋情緒的因果、解釋療癒的方向與步驟、給予陪伴……心理師陪著當事人處理痛苦,痛是他在痛,但可以握著手表示同在,使其安心、信任、希望,協助具體步驟。治療時當事人的痛苦不會減少,但能減少孤軍奮鬥的感覺,不會被指責做的不夠。
當事人可以從這角度去判斷心理師適不適合你,是A還是B:
- A. 心理師在水裡教你游泳,讓你知道痛苦是過渡期,未來有希望,與你同在並引導你具體作為。
- B. 心理師站在水邊教游泳,痛苦是知道了,但只有你獨自面對那水池與壓力,被強調事在人為,要獨立堅強。
三、具體一點的指標
在有付費的前提下,消費者是有權決定怎麼合作的,請放膽考慮。如果案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所依據,判斷適不適合就比較簡單,若不知道要什麼就會很迷惘。
1. 先以「自己的感受」為起點
如果覺得不舒服、不被尊重、直覺恐懼、情感矛盾、被壓制……那就進一步釐清怎麼回事。有些人可能會說,「可是我自己都不清楚,搞不好只是我太敏感?」沒關係,釐清原因只是讓你「知道所以然」,萬一還是不懂,仍然遵循感覺,要離開諮商也OK。
2. 心理師的風格
心理師較為講理、系統化與組織化,但其實你只想被傾聽;又或者反過來,心理師溫暖回應,可是你不需安撫,想要具體解決。這部分直接或間接反應都行,若是1~2次互動後心理師還是老樣子,就可考慮更換。
3. 實際上相處不來
如果你是案主,儘管談你的議題,用你的話表達,不必顧慮心理師會不會受傷或嚇到,那不是你的責任。如果此心理師不能接、無法接、反移情,無法與之互動,就可以換。
過程中心理師固執己見、不可討論,甚至在你提出感受和想法時完全否認,這當然也不行。價值觀(如道德標準)有很大差異,也不適合再談。
4. 短期的免費諮詢
若是免費資源,一般大約4次,主要作認知諮詢或情緒抒發,前者多為討論,後者多為傾聽,且目標通常短小。萬一你談一次感覺不對,因為只有4次,就直接換吧。最好同地點以換一次為限,不然同地點的心理師都會知道也會覺得奇怪。
那換去不同地點可以嗎?可以,可是對方也會問你,千里迢迢捨近求遠為何呢。還有喔,是年總額4次,不會換地點就重新計算喔。
四、什麼時候換心理師比較好?
1. 諮商初期(半年內,此指一週一次的頻率,若為一個月一次需要更拉長數倍)
大約在前3次內你就可做個整理,「要不要繼續與這位心理師諮商?」
初期適配本來就會花時間,難免的。自己不是很清楚的時候,請找信任的人多討論。初期覺得尷尬或害羞,倒也不一定跟心理師反應你的需求,換人可能比較簡單,第一次互動後感覺良好再留下來深入(真像極了愛情)。
如果生平第一次諮商,因為沒比較,會以為「所有的諮商或心理師都一個樣」,就會無從爭取自己的權益。不妨再找別的心理師談談試著比較,有了對照組再來討論什麼是你適合的。
2. 諮商中期(1年左右)
此時若冒出「要不要繼續與這位心理師諮商?」,指的是「磨合」程度。
當彼此熟悉後,不再客套,諮商的真正議題會浮現,那麼,要用什麼方式對待真正的核心?你有希望處理的方式,心理師也有他的方式,兩人拉扯、磨合(不會吵架啦,但可能案主對於「作業」毫無動力、默默抗議),卡住無進展。
磨合時會爭論、表達不滿,還是像極了愛情,心理師不會像起初蜜月期一定禮讓,你可能也出現更多防衛、怒氣、退縮……「磨合」是跟心理師討論,是溝通的一種,讓他知道你的需求,他也要讓你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與安排。心理師可能會說明理論、重新詮釋,而採用他認為有效的方式,但他不知道你不舒服的程度,所以你要說出來。
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全靠製作的用心!晨光土司「糯米湯種工法」打造細緻柔軟的超質感土司,讓早餐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每天早餐吃的土司看似簡單,卻是最能展現技術的烘焙品之一。以充滿質感的口感與香氣而深受好評的晨光土司,就是土司界中講究製作技術的代表作。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晨光土司簡單的美味,來自講究用心的工法
晨光土司特有的「糯米湯種工法」,特別之處在製作湯種時額外添加糯米粉,當95°C高溫熱水沖入麵粉與糯米粉時,糯米粉裡的澱粉會瞬間糊化,將水分緊緊抓在澱粉分子裡,讓土司體富含水分,口感柔軟濕潤。
湯種與麵糰混合均勻後,再以0~7℃低溫熟成12小時,這段時間澱粉酶會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讓晨光土司吃起來香甜。

晨光土司不只講究在糯米湯種工法,更特別使用三段壓延工法處理麵團,讓土司質地更細緻綿密。烘烤則引進熱穿透能力絕佳的日本石板烤爐,烤出皮薄均勻的細緻質地;烤完接續進行分段式冷卻,讓土司維持絕佳的濕潤與柔軟度。

每一步用心的製作步驟,讓晨光土司擁有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也讓吃到晨光土司的人,能夠一早就朝氣滿滿。
多樣的晨光土司,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早晨食光
經典款的「晨光嚴選土司」,擁有簡單的美味,直接單吃土司,每一口都能品嚐到細緻濕潤的質地,加上小麥甘甜香味,不知不覺就能吃完一整片。想要以豐盛感為一天充滿朝氣?那就用晨光嚴選土司製作三明治,只要簡單加上幾片美生菜、起司,就能享受到食材的真滋味與土司融合的層次感。

晨光土司的三款調味土司,則讓每天的早晨精彩有變化。「晨光葡萄土司」加入粒粒飽滿多汁的日曬葡萄乾,為細緻柔軟的土司帶入水果香甜的口感層次,是吃過肯定會驚艷的美味。

有濃郁奶油香味的「晨光奶油土司」,使用特選奶油調和關鍵煉乳配方,還沒咬下就能聞到令人心動的奶油香,咀嚼時奶油香氣讓細緻香柔的土司體達到美味平衡,也非常適合搭配咖啡一起享用。

添加精選蜜漬香脆核桃、酸甜莓果的「晨光莓果核桃土司」,不只有堅果酥脆與莓果酸香,額外添加精心調配草莓泥於土司體中,讓核桃與莓果的風味更加融合每天早上來一片,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特有糯米湯種工法、多種講究製作技術,讓每一口晨光土司都是恰到好處的濕潤柔軟,令人回味再三。現在,就讓晨光土司成為每天必備的朝氣來源,創造充滿質感而有朝氣的美好生活。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