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技術陷阱》:如同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蓋茲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技術陷阱》:如同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蓋茲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中產階級工作不復存在的地區,社會流動率大幅下降。在工作消失的地方,民眾更可能會把票投給民粹的候選人。研究確實顯示,在歐美自動化帶來的工作風險愈高,民粹主義的吸引力就愈大。如同工業革命的年代,技術的輸家要求翻盤。

文: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

進步的代價在歷史上各個時期有著極大的差異,像圖一這種簡化版的人類進步示意圖,通常被用來解釋人類的大躍進,而中間的細節全數都被省略。我想說的不是那張圖不正確,那張圖的確正確顯示出國民生產毛額(GDP)的人均成長停滯了千年,接著在一八○○年左右以驚人的方式起飛,因此,光憑著平均收入來追蹤進步的話,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現代人類大約在十萬年前首度出現,在接下來的九萬九千八百年左右,什麼事都沒發生......緊接著,在不過兩百年前,人類開始富裕了起來,而且愈來愈富庶。至少在西方,人均所得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每年大約成長○.七五%。二十年後,同樣的事在全世界遍地開花,接著更是漸入佳境。」

截圖_2020-09-17_下午5_16_03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這種標準敘述會帶來誤導。這類的敘述常讓我們忘了十八世紀英國開始一飛沖天的成長期間,有數百萬的人民必須適應陣痛期。有些人的故事的確比別人的開心;然而對有些人而言,要是機械化根本無法推廣,他們的人生會更加美好。圖一會讓我們以為,今日每一個人的生活絕對會過著比上一個世代更美滿,正如生於一八○○年那個世代的人,與其祖父一輩相比,他們一定感到自己的生活水準出現了驚人的改善。

此外,圖一也暗示著在十八世紀之前人類不是很有創造力,不然怎麼會成長得如此緩慢?然而,只要進一步檢視前工業時代,就會發現古代就有許多開創性的發明與概念。此外,本書後面的章節將會提到,如果細看進步的不同時期,我們將發現在改變的浪潮中,每個人命運大不相同。

圖一中的「起飛」始於機械化工廠問世。工廠得以開始機械化,義大利可以居部分的功。在一場工業間諜活動中,來自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Piedmont)的撚絲機圖紙帶來了第一批工廠,英國商人盧比(Thomas Lombe)也因此被英國政府封為爵士。不過,英國才是率先大規模利用機械的國家。工業革命的起源的確與製絲有關,但真正的開端是棉花產業,如同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的名言:「凡論及工業革命者,非提棉花不可。」棉花加工的方式機械化後,改變進一步帶來改變,一連串的進展創造了現代世界。

然而,在工業化的早期年代,技術長足進步的同時,許多人民的生活水準卻下降。英語許多詞彙皆見證了一七五○年後的世紀變化:「工廠」 (factory)、「鐵路」(rail road)、「蒸汽機」(steam engine)、「工業」(industry)在那段時期首度出現。然而,「工人階級」(working class)、「共產主義」(communism)、「罷工」(strike)、盧德主義者(Luddite)、「赤貧」(pauperism)等字彙也隨之面世。

工業革命的開端是第一波工廠報到,但最後不僅在建造鐵路時劃下句點,還帶來了《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也就是說,工業革命除了帶來眾多革命性的技術,一路上也帶來了許多政治上的革命。

以上這段話的重點,不是要我們輕忽英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那場革命的確是人類史上的重大事件,最終讓人類得以逃脫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筆下那般「汙穢、野蠻、短暫」 的人生。然而,這個「 最終」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真正來到。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所謂的「大逃亡」(Great Escape)並未瞬間讓平民居住的陋屋搖身一變成為伊甸園。在工業化的早期年代,許多百姓的生活反而變得更汙穢、更野蠻、更短暫。一八四○年前,英國民眾的物質水準與生活條件並未獲得改善。

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筆下「撒旦的黑暗工廠」,描繪出工廠的超長工時與危險的工作環境,工業化過程帶來的就是那樣慘澹的生活。曼徹斯特(Manchester)、格拉斯哥(Glasgow)等工業大城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竟比全國平均少了整整十年,駭人耳目。工業城工人帶回家的工資,幾乎彌補不了骯髒與不健康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儘管產量上揚,成長所帶來的好處並未流入一般老百姓的口袋,實質工資停滯不前,有的還甚至下降;工人唯一得到的成長,只有待在「撒旦的黑暗工廠」的工時增加。

然而,進步帶來的好處絕大多數都落到實業家的手中,他們的利潤多了一倍。也因此,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平均食物消耗量在一八四○年前並未增加。十九世紀上半葉,低薪的農業勞工與工廠工人的家戶有閒錢購買非必需品的比率下降。此外,營養不良造成身高一代不如一代。現代成長的序幕便由這壯烈的數十年開啟。

英國出現生活水準危機的起因在於家庭生產制度走下坡,逐漸被機械化的工廠所取代。工匠原本能以精湛的手藝賺取中等工資,然而隨著工廠的興起,匠人的收入一個接著一個減少。工廠雖然創造出新工作,紡紗機還特別設計成適合孩童操作,然而,與成人相比,童工的工資成本根本是九牛一毛,也因此童工所占的勞動力比率愈來愈高。童工是工業革命的機器人,除了不必耗費多少成本就能工作,也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易於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