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搞笑諾貝爾獎】用人糞做刀子原來不太好用,川普、普亭因疫情共享醫學教育獎

【2020搞笑諾貝爾獎】用人糞做刀子原來不太好用,川普、普亭因疫情共享醫學教育獎
Photo Credit: Improbable Researc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202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稍早於台灣時間9月18日上午登場。本次獲獎的研究主題,包括嘗試學伊努特人用糞便製作刀子卻發現很不好用、研究為何昆蟲學家還會害怕蜘蛛、鱷魚吸氦氣之後的叫聲變化等等。

今(202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稍早於台灣時間9月18日上午登場。本次獲獎的研究主題,包括嘗試學伊努特人用糞便製作刀子卻發現很不好用、研究為何昆蟲學家還會害怕蜘蛛、鱷魚吸氦氣之後的叫聲變化等等。

另外主辦單位也特地頒發醫學教育獎給多位世界領袖,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港譯「特朗普」)、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港譯「約翰遜」)及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港譯「普京」)等等。因為在「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中,他們表現得好像比畢生研究病毒的專家更了解情況。

受疫情影響,實體活動改為「線上」頒獎典禮

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是在1991年時,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間博物館內舉辦。從第五屆開始,則是改在美國哈佛大學最悠久、最大的會議廳「桑德斯劇院」內部舉行。

然而今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本次搞笑諾貝爾獎改成線上頒獎典禮,照例由創辦人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擔任典禮的主持人。

本次搞笑諾貝爾獎的得主會收到特製的「蟲子」(bug)獎牌,是一份可列印的PDF文件檔,得獎者可以將它列印出來並且組裝成一個6面的盒子。當中的5個面分別印有各種不同的「bug」,包括跳蚤、蟑螂、電腦程式錯誤(computer "bug" )、諾羅病毒引起的胃病( norovirus stomach "bug" )以及金龜車。而第六面則印製上如何組裝這個獎項的說明文字。

除了「冷凍人屎刀」、「恐聲症」等研究,川普和普亭亦獲頒醫學教育獎

(中央社)「搞笑諾貝爾獎」原本是頒給可疑又好笑的科學研究,但今年的獎可能要改稱「噁爛諾貝爾獎」,得主包括一名拿冷凍人屎製刀切肉的人類學者,還有研究「咀嚼聲」為何令人火大的團隊。

《美聯社》報導,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人類學助理教授艾倫(Metin Eren)從高中時期就對一名加拿大極地原住民伊努特人(Inuit)的故事深深著迷。

據說這個伊努特人用自己的糞便製刀,故事流傳甚廣,但不知真假,於是艾倫和同事決定驗證一下。他們把貨真價實的人屎冷凍到攝氏零下50度,再銼出銳利刀鋒,然後試著用這把糞刀切肉。

艾倫接受電話訪問時說:「這把大便刀用起來很爛。從經驗上來說,這個奇妙的故事沒什麼根據。」

這項研究稍嫌粗俗,但有一點很重要:很多描述是出於假造或未經證實的科學。

艾倫說:「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凸顯證據和事實驗證至關重要。」

另一名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維特(Richard Vetter)寫了一篇論文,探討為何有人研究了一輩子昆蟲,還會怕蜘蛛。

論文題為「怕蜘蛛的昆蟲學家:為何多兩隻腳就是天壤之別」,於2013年刊登在《美國昆蟲學家》(American Entomologist)期刊。昆蟲一般有6隻腳,而蜘蛛有8隻腳,屬於節肢動物。

維特是退休研究助理,也是蜘蛛專家,曾任職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昆蟲學系長達32年。他在工作生涯中發現,許多人熱愛昆蟲,卻害怕蜘蛛。

維特表示:「我和昆蟲學者聊到蜘蛛時,總是覺得很好笑,他們千篇一律地說『喔,我怕死蜘蛛了』。」

他發現,許多喜歡昆蟲的人,遇到蜘蛛都沒好事,有人慘遭蛛吻,有人惡夢連連。他認為,蜘蛛大多毛茸茸、爬得快又無聲,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睛,令昆蟲學家也退避三舍。

此外,今年第30屆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得主由多位世界領袖共享,包括美國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生、俄羅斯總統普亭等,因為在武漢肺炎疫情中,他們表現得好像比畢生研究病毒的專家更懂。

主辦單位試圖聯繫這些政治領袖出面領獎,但沒人響應。

AP_19147249969861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川普曾多次呼籲美國民眾把武漢肺炎疫情「當成流感處理就好」。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戴尼斯(Damiaan Denys)研究團隊因開創精神病學診斷新篇章「恐聲症」(misophonia),獲頒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戴尼斯是專門研究焦慮、強迫症、衝動性疾病的精神病學者,曾發現一名患者被旁人打噴嚏的聲音激怒到想殺人的程度,因而有了研究靈感。

戴尼斯認為,搞笑諾貝爾獎雖然嘲諷正經科學研究,但也帶來關注和宣傳機會。

​​

《BBC》報導,科學家Stephan Reber與其研究團隊,則因為嘗試讓鱷魚吸氦氣之後研究其發聲的變化而獲獎,其研究初衷為希望更加了解鱷魚的溝通方式。

《泛科學》報導,Stephan Reber想要了解鱷魚的發聲跟我們有什麼不同,而由於水中與在空氣中的聲音傳播方式不同,也為這個研究增加了不少難度。最後研究團隊決定讓揚子江鱷(Chinese alligator)吸入氦氣,再看看牠們的發音會變得如何。

他們將雌性的揚子江鱷放入密閉的箱子中,分別讓鱷魚吸入正常空氣以及氦氣氧氣混和的氣體。混合氣體能讓鱷魚正常呼吸,但會改變聲譜的共振峰分布。

​​

由於今年發生武漢肺炎大流行,這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改以預錄影片揭曉得獎人,長約75分鐘。以往,這些獎項是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Cambridge)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現場公布。

但今年頒獎典禮仍保留一些傳統,例如邀請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

主辦搞笑諾貝爾獎的《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編亞伯拉罕斯說:「這是一場惡夢,我們花了好幾個月,總算辦成了。」

​2020搞笑諾貝爾獎完整獲獎名單 ​​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