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孩子崩潰大鬧脾氣時,父母如何保持冷靜?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孩子崩潰大鬧脾氣時,父母如何保持冷靜?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同理心去擁抱孩子,讓他宣洩所有的情緒,接受他對我們直接的爆發,但明白他不是在針對我們?這對大部分父母來說已經超過極限,所有的善意都消失不見。

文:蘿拉.馬克罕

孩子崩潰時,自己如何保持冷靜?

孩子崩潰時,我發現自己只想離得越遠越好,實在很難去同理他們。

──蘿拉,兩個孩子的母親

小孩常常生氣,因為他們的生活體驗不多,認知也尚未成熟。我們有能力在他們生氣時保持冷靜,幫助他們發展出可以讓他們冷靜的神經迴路。但大多數父母會覺得,在孩子鬧起脾氣時,要保持同理心非常困難。我們內心很想大喊:「不!」

  • 不!我現在沒時間管這個!
  • 不!你這樣讓我好丟臉,大家都在看!
  • 不!我做錯什麼讓他又這樣鬧情緒?
  • 不!為什麼他這樣對待我!?
  • 不!為什麼你不能照我的話做?

沒錯。大多數人在孩童時期,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被接受與允許,甚至是充滿危險的。因此孩子崩潰時,我們的內在小孩便受到觸發,亮起危險訊號。每當危險接近,就會升起驚慌的感覺,只想離開(這是逃跑),或是突然湧起一股憤怒,想讓他閉嘴(這是戰鬥),或是沒有反應(這是僵住)。

以同理心去擁抱孩子,讓他宣洩所有的情緒,接受他對我們直接的爆發,但明白他不是在針對我們?這對大部分父母來說已經超過極限,所有的善意都消失不見。

可是每個孩子都會歷經無數次恐懼、憤怒、沮喪與悲傷。他們需要表達出這些經驗,並讓我們傾聽。一次又一次,他們慢慢從中學會如何和自己的情緒成為朋友,知道如何處置管理。事實上,我們是孩子的模範。他們看著我們如何處理我們的情緒與行為,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因此,面對孩子的憤怒,要怎麼調整自己根深柢固的反應,才能幫助孩子呢?

覺察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最真實的情緒會感到恐慌,這是我們自身童年所殘留的課題。唯一能剷除這課題的方式,就是去理解這種恐慌在小時候是如何幫助我們。我們可以對油然而生的恐慌感說:「謝謝你在我小時候保護我,現在我長大了,可以好好面對這些感覺。」

提醒自己這不是緊急狀況:「小孩鬧脾氣時,我會有這種感覺是很自然的事。但不管發生什麼,我都可以處理。」這不是一種威脅,這是你心愛的孩子,此刻當下正需要你充滿愛的協助。如果你的大腦持續放出警報,告訴自己之後你會處理這些擔心,但不是現在。

提醒自己表達出感覺是件好事:不論如何,孩子都會感覺到這些情緒。唯一的問題就是你是否允許孩子表達出來,還是會告訴他們情緒是危險的。孩子發作完之後,情緒就會消散。(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這其實是孩子壓抑的情緒無預警地爆發而讓他發作。)在小孩崩潰時,即使你無法真心誠意地說:「好!」,但還是要努力從反射性的「不!」往溫暖體諒的「沒關係」前進,就像其他時候孩子需要你一樣。

解除壓力:你不須修正孩子或整個狀況,只須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不必給他正吵著要拿到的紅杯子,或任何其他東西。他需要的是你充滿愛的接納,包括所有那些糾結的情緒。孩子失望、憤怒、悲傷嗎?沒有關係,你不須做任何動作,只要愛著孩子,這些都會過去。

深呼吸,選擇表達你的愛:我們所做的每個選擇,從根本來說,結果不是愛就是恐懼。讓我們對孩子的關心賦予勇氣做出愛的選擇。不只愛你的孩子,也要愛過去那個小小的你,以及現在身為父母的自己。持續深呼吸,告訴自己:「我選擇愛。」覺得老套嗎?研究顯示這很有用。不過你很容易用其他有效句型取代:「這樣的情緒,也會過去……我熬過來了,孩子也可以……我有辦法處理……」任何對你有效的方式都可以。

體諒情緒,不要發作:如果之後還是想爆發,沒有問題。即使在你冷靜下來後幾分鐘內也沒關係。但是現在,讓自己感受這樣的情緒。一邊呼吸,一邊體會。如果覺得有幫助,也可以說出自己的情緒。好,憤怒。但憤怒底下是什麼?受傷?恐懼?失望?注意你的身體有怎樣的感覺。

不要讓事情複雜化:孩子需要我們看著他宣洩情緒,並讓他曉得自己雖然鬧得這麼大,但父母依然愛他。解釋、溝通、懺悔、譴責、建議、分析他為何如此生氣,或嘗試去「安撫」(「好了、好了,你不用哭,夠了。」)都會關閉自然的情緒流動過程。不要逼孩子用言語表達自己。在生氣的時候,沒有辦法連結理智腦。當然,你會想「教」他,但必須等等,除非冷靜下來,不然孩子無法學習。不須說太多,冷靜而充滿愛的語調才最重要。也許可以試試:

  • 你很安全,我就在這裡。
  • 我聽到了。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大哭的時候。
  • 你叫我走開,所以我會離你遠一點點,但不會讓你獨自一人面對這些可怕的情緒。
  • 等你準備好,我會在這裡給你一個擁抱。

找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教養是最容易觸發原始情緒的事物。你也需要宣洩,意思是一邊感覺那些情緒,一邊深呼吸,但不要爆發。有些人可透過書寫或是哭泣來宣洩,又或是需要找人單純地傾聽。一個能夠控制自己不給予建議的人;一個不管是聽到你承認想要拖孩子去撞牆,或是把孩子丟在便利超市,都不會感到驚嚇的人,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其實並不會真的去做。

一個不會情緒也因此觸動,開始擔心害怕你和你的孩子有這樣的感覺究竟對不對的人。一個能夠讓你哭,會在旁邊陪著你,就像你會陪著你的孩子的人。

這對父母來說很難,但對孩子來說是一份大禮。好消息是,如果我們對孩子任何的情緒都能說:「好!」,他們就能學會用健康的方式來處理。事實上,只要用愛去面對每一次的「鬧脾氣」,都可以馬上看到正面的結果。因為孩子在清空一肚子情緒之後就會感覺好多了。這就是無條件的愛的行為。

相關書摘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如何正確使用「後果承擔法」教育孩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心靈工坊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蘿拉.馬克罕
譯者:徐曉珮

父母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商,與孩子培養真誠甜蜜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最好的你,就能培養出高EQ、自信又自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