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Apple、阿里巴巴…IT大廠搶進汽車產業,「鍵盤取代方向盤」可行嗎?

Google、Apple、阿里巴巴…IT大廠搶進汽車產業,「鍵盤取代方向盤」可行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畢竟倘若五到十年後汽車改以鍵盤取代方向盤,筆者還真是懷疑究竟有多少人能接受?比起鍵盤,方向盤對我們來說還是迷人多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一場由IT產業帶領的產業革命已然掀起了序幕。這場革命發展至今,不可否認的是IT產業已經延伸至各個角落,以往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價值正在解構。如今,就連原本門檻極高的汽車產業,也受到了強大的挑戰。IT產業對於傳統產業的蠶食鯨吞,就逐漸在我們眼前展開。

汽車產業在上一波電動車崛起受到了不小的震撼,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油價高峰引起的天翻地覆,已經讓汽車巨頭們逐漸了解到新興能源這股勢不可檔的趨勢。

雖然這一波的油頁岩革命所造成的油價下降稍稍地讓傳統汽車產業獲得了些許喘息,但最近崛起的IT產業造車,又讓汽車產業有種腹背受敵之感。其中,又以Google這個網路界巨頭所引領的無人駕駛汽車(Driverless Car)最受矚目。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

由Google街景車共同發明人Sebastian Thrun所主導的Google X項目之一,就是研發以不需要駕駛者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從2009年開始Google便積極地投入研究和測試,2010年第一部無人駕駛汽車原型完成並且開始測試。包含加州在內等五個州都已先後發給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行駛牌照。

new-study-says-driverless-cars-will-consume-more-fuel-93278_1

作為Google無人駕駛測試車的TOYOTA Prius

初期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用上了六部TOYOTA Prius、一部AUDI TT以及三部LEXUS RS450h做為系統測試車,在許多方面皆用上了先進的技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學雷達(LIDAR)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有了這兩項科技的配合,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依照光學雷達所繪製誤差值僅為英寸的地圖,搭配全球定位系統所提供的實時交通狀況,來進行不需人為操作的道路行駛。

根據2014年12月22日所發表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原型,已經可以達到全方位的無人駕駛功能,預計在2015年就會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開始進行測試。估計2020年左右,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便可以正式上路。

Driverless_Car

發給Google無人駕駛車行駛牌照的五個州

人工智慧真的比較好?

根據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的願景,其所要創建的是一個將人為因素降到最低的用車環境。在這樣的用車環境下,除了可以有效地減少交通事故外,另一方面也讓原本無法駕駛汽車的殘障人士、老人和小孩等,都可以合法的「使用」汽車。

當然,這樣的用車環境之下,也會使得大眾運輸工具的被使用率下滑。同時也因為無人駕駛汽車讓擁有車輛的概念逐漸薄弱,共乘效應將會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放大,進而減少汽車的擁有率並且有效地節省停車空間。

不過高度倚賴人工智慧以及雲端運算技術的無人駕駛汽車也有幾項問題值得探討,其中最值得討論的莫過於個人隱私,以及人工智慧否能完全地被相信。在個人隱私方面,由於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是由人來進行操控,因此使用者所駕駛的路徑會完全地經由電腦(或是雲端運算技術)被保存下來。這樣一來使用者的行蹤將完全地可以被掌控。雖然這在犯罪防治上會有一定的貢獻,不過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上卻出現了隱憂。

然而,在這一季的Top Gear當中,主持人Jeremy Clarkson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當使用者坐在無人駕駛汽車上,前方遇到了危險,唯一避開危險的方式是開上人行道,但這時人行道上有兩個行人。在經過人工智慧計算之後,犧牲車內唯一的乘客是最好的計算結果,那結果將會是?

或許這樣的假設很蠢也很沒有道理,但相關的道德考量的確是發展人工智慧無法避免會面對的問題。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曾說過:「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我們正在召喚惡魔。人們總覺得能控制的了惡魔,但根本不是這樣。」看來,鋼鐵人的擔憂並不無道理。

Apple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

Apple的Project Titan

Apple的Project Titan

想要從IT產業進軍汽車產業的,除了Google外還有Apple。從去年開始,Apple作為史上第一家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公司便動作頻頻,先是傳出了Apple有意收購Tesla的消息(隨後遭Elon Musk否認),而後更是大動作的開出倍數薪資條件「挖回」先前跳槽Tesla的數十位工程師。這些動作早就引起了市場的諸多揣測,Apple即將進軍汽車領域,或者直接說是染指電動車產業。

在揮軍汽車以前,Apple早已將觸角延伸至車載系統當中。2014年推出的CarPlay車載系統,讓iOS進入了汽車內。以車用軟體的開發作為發展汽車產業的第一步,Apple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悄悄地利用軟體建立起品牌忠誠度。有分析師認為,Apple汽車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Phone等級的明星產品。

那汽車產業是怎麼看待Apple等IT產業造車這檔子事呢?DAIMLER集團CEO Dieter Zetsche博士認為:「Google和其他IT企業希望介入汽車行業,但我認為他們根本不是為了造車,而是想要研究家庭、工作地點和車輛等人們花費時間的場所。」

而和DAIMLER有著合作關係的BYD(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則是認為IT產業造車僅僅止於概念和炒作。但或許他們都忘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電動車廠商Tesla執行長Elon Musk正是從IT產業起家。

除了小米、樂視,百度和阿里巴巴也要生產智慧型汽車

樂視LeUI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