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求和說」的前後態度轉變,可觀察出中共對國民黨的實際立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金平宣布出席海峽論壇後發表「求和說」被批評的「央視頻」,後來更改口吻的做法比對中共對國民黨的態度,其實可以看出中共當局自知失言下的處置態度,以及國民黨在其中發揮的冷卻作用,不過這種調整也並非完全沒有底線。
9月20日第12屆海峽論壇大會舉行開幕式,中國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擔任主持人,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因「另有公務」無法親臨現場,以影片致詞。此為海峽論壇舉辦12年來,全國政協主席首次沒有出席大會。汪洋致詞表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台灣「人為阻撓」的不利影響,論壇仍隆重舉行。然而,此一台灣「人為阻撓」恐非單一因素所促成,而是在民進黨、國民黨及中國當局不良複雜互動下結果。
事實上,在海峽論壇召開之前,國民黨最終放棄以選擇政黨名義方式參與。其中之因國民黨指責央視主持人李紅所言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參加海峽論壇是「向中國求和」,引發兩岸議論。後儘管李紅在節目中改口稱王金平有份量,有助兩岸交流;同時國台辦更鄭重澄清及表示歡迎。
針對「求和說」引發的爭議,9月11日國台辦以「新聞稿」形式,以發言人馬曉光名義回應,兩岸各界應多做有利於「增進了解、增信釋疑」的事,並強調陸方「歡迎王金平先生率中國國民黨代表團出席(海峽)論壇」,此舉在於為央視報導進行緩頰及澄清。
中國當局辦理海峽論壇有其的政治善意釋放,包括:
- 在當前兩岸關係處於「非常嚴峻」形勢下,堅持對台大政方針不變、盡力保持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勢頭
- 不斷深化完善各項惠台政策,增進台灣民眾福祉,藉由兩岸社會融合途徑推動和平發展
這顯示中國當局以「融合漸統」為對台政策的主旋律,而非武統威脅軍事統一為對台政策主軸。
然而,在台灣不同政黨執政涉及對「九二共識」認同與接受,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會產生週期性波動。無論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十年到期是否終止問題或兩岸關係是否陷入戰爭邊緣風險的問題,上述兩大問題確實充滿不確定性。
從中國當局角度檢視,此皆與民進黨當局的政策息息有關。然這樣的政策不確定性及國民黨最終不願意冒著反中政治氛圍與中國當局對話,恐使兩岸緊張與敵意持續升級。從中國對台政策建立統一戰線角度來看,因不願意道歉欠缺彈性,而驅使國民黨最終不願意踏上交流與對話平台,降低對台政策效益。
中共的立場,不太可能因為國民黨要求而實質改變
首先,中國當局對召開海峽論壇有其對台戰略制高點及定力,堅持原則堅定性,在立場上有所保留不會致歉,而降低其政治身段。
關於「求和說」 ,中國當局只有澄清沒有道歉;國民黨沒有去參與,陸方只表示「遺憾」。顯然無論是海峽論壇和國共論壇,在當前台灣社會反中瀰漫及國民黨青壯派上台,兩岸政黨間交流及社會對話越趨困難。國民黨在海峽論壇召開前,以「求和說」高調宣稱不以政黨名義參與,在時間壓力下減損「海峽論壇」擴大兩岸社會對話形象之作用。
中國央視旗下「央視頻」宣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參加海峽論壇是「求和」,國民黨策略性反彈,並以未收到央視書面道歉為由,並未得到陸方回應,故於9月14日宣布不以政黨形式參加。而前國民黨代理主席林榮德原本計畫以個人身分前往,但也表示已取消參加海峽論壇。
這顯示國共互動已有諸多心結,中國當局並未「客氣」對待國民黨,包括從吳敦義、江啟臣當選黨主席,中國方面回應無論是對前主席吳敦義欠缺必要禮貌,直稱「你」;或者是現任主席江啟臣就任,並未有任何祝賀之辭。中國當局對待國民黨態度顯得相當高姿態,欠缺平等之心。
其次,中國當局在國民黨新「九二共識」內涵下,仍基於「反獨促統」、「融合漸統」目標實施對台戰略及政策,有其對台政策之彈性與靈活性。前總統馬英九表明,兩岸已陷入「兵凶戰危」戰爭邊緣風險之際,中國當局儘管曾窄化「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謀求國家統一」;現國民黨「九二共識」內涵,卻跳離「一中原則」、要求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這顯示中國當局在「九二共識」內涵上口頭宣稱雖強硬,然實際運作上當國民黨也硬化、窄化「九二共識」時,不僅沒有來自中國官方批判,即使媒體也甚少。若以李紅「求和說」而放棄主動締造對話、交流及和平機遇,國民黨則是「因小失大」,未能藉此締造兩岸和平與良善治理能力之形象。

中國當局從央視「求和說」提升為「積極正面說」,但未迎合國民黨要求提出「道歉說」
9月11日晚間李紅在央視「海峽兩岸」節目中以「王金平率團訪中國,有助兩岸交流」為題,邀兩岸學者共同討論。一改日前的口吻,指出目前兩岸局勢嚴峻,在台灣政壇有一定份量的王金平此時率團參加海峽論壇,對於兩岸關係有正面積極的影響;提及兩岸局勢極有可能走向熱對抗,而王金平帶團參加海峽論壇,顯然是國民黨希望能夠發揮冷卻的作用,此舉無疑是為兩岸和平邁出非常積極的一步。
這顯示當中國當局自知失言,反而讓具有統一色彩國民黨自我審查不願與之政策相向時,將會在實質上更提高對其尊重。但這種調整並非完全沒有底線,可以正面肯定其參與,但無法道歉。換言之,因有此失言衍生政治風波,反而王金平的會晤有可能獲得更高接待規格、接待層級,藉此表達其政治善意。換言之,在兩岸對話中往往因一方失言難堪,反而必須付出更高代價始能穩住對方。
就此而論,中國當局對國民黨「九二共識」新內涵連結中華民國、欠缺「一中意涵」,而尚能與國民黨對話及交流,這是其政治讓步及妥協結果。國民黨卻以「求和說」而阻却不前,不讓中國當局有修補關係機會,此看似立基於尊嚴實則喪失其政治籌碼,在兩岸關係關鍵時期國民黨沒有掌握好翻轉自身政策優勢機會。
中國不公開批評國民黨的前後轉換,屬於一種克制
國民黨因「求和說」決定不派人參加海峽論壇,國台辦發言人回應,中國在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同時,積極推動兩岸同胞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海峽論壇是民間性的論壇,是兩岸各界人士和各有關團體交流對話的平台。對國民黨的「新兩岸論述」,提出自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