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音」超過25萬人朝聖的背後:解析漢斯季默配樂的影響力

「王者之音」超過25萬人朝聖的背後:解析漢斯季默配樂的影響力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漢神」是樂迷對漢斯季默的暱稱與尊稱,他揉合電子音樂和管絃聲勢的雄偉曲風,三十年來席捲商業電影音樂巿場,可謂現代電影音樂的代名詞,影響力擴及一個世代,而且方興未艾。

文:洛伊爾懷斯(樂評)

「漢神」是樂迷對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暱稱與尊稱,他揉合電子音樂和管絃聲勢的雄偉曲風,三十年來席捲商業電影音樂巿場,可謂現代電影音樂的代名詞,影響力擴及一個世代,而且方興未艾。

AP_1919213843410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百搭神作還是制式罐頭音樂?

不只許多熱門賣座電影選擇漢斯季默,或使用類季默風格的配樂,連預告、廣告、遊戲配樂都有許多愛用者與仿效者,《全面啟動》撼動全場的重低音銅管,可說是商業電影預告或媒體廣告的百搭配樂;《紅色警戒》的曲目〈The Journey to the Line〉,被廣泛使用在電影製作過程中的臨時配樂,後來被漢斯季默本人視為禁曲,他不希望自己參與的電影再拿這首曲子做為模板,以免造成創作的框架。

百搭和專一的電影音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成就。把《大白鯊》或《007》龐德的主題放到任何地方,大家想到的還是大白鯊與龐德,這種傳神的塑造無疑是一種魔力,但百搭的音樂,不僅適用各種電影或影像媒體,常常也百搭個人生活的心境情緒,另有一種親密感受。而這麼多人希望在電影中使用漢斯季默,或是類季默風格的音樂,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音樂效果強烈而出色,做電影和看電影的人都喜愛。

漢斯季默的作品,無論是聲音感受或旋律性,都深具感染力和煽動性,他慣以連綿起伏,反覆迴繞的結構,堆疊累積簡約主題樂句的張力聲勢,將音樂推向戲劇高峰和情感深處,這種手法跟隨者眾,過度使用難免浮濫,彷彿許多電影和預告都被套上制服。

但若仔細檢視,會發現漢斯季默自己很少濫用或重覆過去的作品,即使在某些情境下反覆採用相同的概念和手法,也常常推陳出新,比如《紅色警戒》,與《敦克爾克大行動》、《黑暗騎士》、《星際效應》的計時器元素,各有不同的聲音感受與表達技巧。最重要的是,這些音樂與聲音元素,是為了個別電影費心思量,實驗琢磨而來。

AP_1806384475745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對漢斯季默而言,每一部新的作品,都會開啟一場新的聲音探索。依據電影的精神典故、特質意境,找尋獨有的聲音符號與音樂氛圍 。他的聲音取材非常廣泛,透過電子科技將聲音加以調整變化,融入音樂或做為音樂的關鍵核心。

比如在《敦克爾克大行動》中,那咄咄逼人的計時節奏取自導演諾蘭的懷錶;《全面啟動》中,由重複單音構成的兩音主題,來自放緩電影中,用來喚醒夢境的法國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音符節奏最終凝滯成崩解虛像的雄渾銅管,不僅聲勢震懾,也是一個完美呼應情節意境,奇觀影像,夢境結構,與時間層次的聲音圖騰,這和許多其他的跟隨者拿類似音效轟炸觀眾,只見其形不見其意,有很大的差別。

聲音的開發也包括了挑戰演奏者的極限,在《黑暗騎士》製作期間,他請長期合作的樂手,用吉他和各種提琴,以兩個音符反覆做出所有他們所能想到,做到的音樂可能性,來做為之後架構配樂的基調。

一如過往許多經典大師如柏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或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漢斯季默為每部電影,用各種方法量身定做新的聲音,包括採集奇持的音源,樂器,或是用不尋常的方式演奏平常的樂器等,這使得他的音樂和其他仿效者相比,還是顯得更為新穎特出與富有寓意,而且別具格調,否則像BMW這樣的豪華品牌,怎麼會將未來概念車的聲音系統交給漢斯季默設計呢?

電影音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某種跟風,錄音工程師Grover Helsley回憶在七零年代末期,因為《星際大戰》的爆紅,突然所有的電影,即使是搖滾電影,都覺得自己需要一段大編制的管絃交響樂,這些跟風配樂有時不盡合理,有時也只是拾人牙慧,但這不是領導潮流的人管得上的。追隨仿效漢斯季默的人很多,類似漢斯季默的罐頭音樂也很多,但最不願意做這些事的,大概就是漢斯季默自己,他始終盡力不要停留在原地,並且帶來新的音樂。

量產音樂的工廠還是人才養成的團隊?

漢斯季默很早就成立音樂製作公司Remote Control(前身為 Media Ventures),集結許多年輕優秀的作曲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製作電影音樂。通常漢斯季默會根據劇本、前製或初期電影片段、與導演溝通的想法等,發展設計出各種音樂主題與概念樂章,並將這些內容製作成相當長度的電子組曲,做為之後演奏錄製實際配樂的基礎和指示。

當電影拍攝剪輯成型,進入後製階段,製作電影配樂的時程會相當緊湊,這時漢斯季默的團隊會根據他的電子組曲和工作分配,替各段完工的影像,進行實際配樂的器樂人聲表演及錄音。這樣的過程,與電子音樂大師范吉利斯(Vangelis)的做法有些類似。

漢斯季默與范吉利斯都是以電子合成器為創作工具,且不做記譜的音樂家,因此當音樂需要管絃交響化時,會由助理音樂家協助完成。不過,這多少也招致影子作家的爭議耳語。事實上,即使是以紙筆作曲的管絃作曲大師,比如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分秒必爭的好萊塢工作,一樣會有助理音樂家,替他將手稿轉變成樂團正式使用的分部樂譜。

而這些助理音樂家會不會成為別人口中那些替人作曲的幕後寫手?主要取決於作曲家交給他們的內容是否具體完整,指示是否清晰明確,如果不是,這些助理音樂家,確實就必須「靠自己解決問題」,設法在時限內完成音樂。約翰威廉斯的手稿一向以細節完整明確著稱,他的助理音樂家們只是在替他分擔無關創作的勞務,而對多數漢斯季默的助理音樂家而言,他的電子組曲相當於約翰威廉斯的手稿,具備了主要的音樂內容和表現細節。

AP_187892628304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