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故鄉的土會粘人:創生的力量來源不是「必須回家」,而是對地方的愛

故鄉的土會粘人:創生的力量來源不是「必須回家」,而是對地方的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愛所以左思右想,用創意創造生機,因為愛,所以不忍離去,要想方設法的留下,讓關心的人生活的更好,讓更多人分享這些美好,說得肉麻入骨,但不就是如此嗎?不然,為什麼要留在偏鄉?

文:詹偉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2019年是地方創生元年,有關什麼是地方創生?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地方創生從何而來?地方創生和社區營造、農村再生有何不同……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多不錯的說明,在看這篇文章前,建議先上網查一查。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為了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減少人口外移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這是政策上的答案。

如果我們再問,為什人要離開鄉下?為什麼人口會外移?為什麼地方會失去活力?最常聽到的說法是:爸媽要我離開的,從小他們就告訴我要認真讀書,好好用功,以後不要再種田,種田太辛苦,要讀大學,以後到台北找工作,放假再回來看爸媽……如果這樣根深地固的觀念無法改變,家鄉的年輕人都被我們自己趕走了。

人口外移的原因很多,而長期經濟掛帥的價值觀,地方沒有產業沒有高薪的工作機會,留不住人才,也就逐漸失去活力。

有人離開故鄉,但也有人回鄉,更有人移居,又是為什麼?

有一次參訪雲林的一家傳統花生油廠,兒子是電機工程系的高材生,回家接下父親的花生油廠,父子兩人一搭一唱的介紹工廠的歷史。

講到尾聲,父親帶著歉意,說如果不是自己身子不行了,兒子也不用放棄高薪,回鄉接家業,說自己對不住兒子,倒是兒子這邊歡喜的把自己電機的專長,用來改善傳統的食油生產流程,要用自動化智慧化來讓自己更省力。

同樣是雲林回鄉的年青人,御鼎新的兩位兄弟,用過去在台北練就的行銷和烘培廚藝,邀請了同是回鄉的年青朋友們,組成了飛雀餐桌,用美食、美學讓都市的朋友們體驗不同的雲林產業。這樣的故事,在偏鄉的農業中也很常見,家鄉的雙親老邁,無法再耕作了,年青人回鄉接下重擔,但也不堪農忙苦力,寧願花錢做溫室,拿著手機一邊遠端遙控田間水土,一邊和夥伴們喝咖啡集結更多青農的力量拓展新通路。

開學延後小農受影響 桃園市府助行銷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照顧雙親是最常聽聞的回鄉理由,另一個原因則是,地方的土很粘人。

近年來不少台北青年「脫北」,自2014年起至2020年(6月),台北人口淨移出已超過12萬人,除了鄰近的新北、桃園和新竹,我們在宜蘭花蓮台東雲林屏東……各地都發現「脫北者」的蹤跡,他們運用長年在台北工作累積的專業和人脈,開展不同的事業,被地方的人親土親粘得不想離開。

例如無思農庒的無為和思瑜,將花蓮壽豐當做第二故鄉,每週有3-5天住在花蓮,將甘酒釀的事業在花蓮推展,要愜意地實踐百釀千農的理想。

日本德島上勝町彩株式會社創辦人橫石知二先生,透過在地的銀髮人瑞們,採拾各式樹葉做為日本料理中的棲物,結合科技與資訊系統,銷售全日本,年營收超過2億日元,不只照顧了老人工積極地吸引年青人就業,成為知名的企業。他曾經說,鄉間不乏資源,只是缺少有創意和毅力的實業家。而這些源源不斷的創意,和不離不棄的毅力則是來自對地方的愛。

因為愛所以左思右想,用創意創造生機,因為愛,所以不忍離去,要想方設法的留下,讓關心的人生活的更好,因為愛要讓地方的美好能夠驕傲的表現,讓更多人分享這些美好,要永遠地榮耀它。

說得肉麻入骨,但不就是如此嗎?不然為什麼要留在偏鄉?看似辛苦卻甘之如貽。

小農團體集結組宜蘭隊 擴大客群共享社群經濟(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有了愛,才會產生信念,信念要產生力量,光靠一個人走得快但走不遠,成不了創生的長久事業,所以要不斷倡議吸引更多人投入偏鄉的經營,要用創意,為資源匱乏的偏鄉開創事業,透過不斷地嚐試與修正,同時積極地去交流學習更好更有效的經營方法,去修練與眾人共同處事的智慧,用愛在創生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提升地方。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