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塑膠千年不壞」,但科學研究的結果真是如此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聞媒體、網路平台,常常使用「千年不壞的塑膠」這樣的標語,但這套說法始於何處?來自哪裡?背後是否有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呢?有個海洋化學團隊就發現每個研究機構展示的「塑膠袋年限」都不一樣,於是展開一系列的分析比對......
文:鄭琳潔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有項微塑膠催化劑計畫(Microplastics Catalyst Program),致力於研究海洋中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影響,及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去年(2019年)參與這項計畫的海洋化學家Collin Ward及Chris Reddy團隊發現,生活中常見的塑膠材料聚苯乙烯(Polystyrene),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可能在數十年內完成降解,而非先前認知的數千年。這樣的研究結果,多少使人對塑膠的壽命產生困惑,難道塑膠不是千年、萬年不壞嗎?
同樣地,Collin Ward及Chris Reddy也十分好奇塑膠真正的生命週期有多長。為此,他們展開了一項調查,分析來自政府、非營利組織、教科書等60個機構的資訊圖數據,比較各報導中吸管、杯子、袋子等塑膠製品的壽命長短。
調查結果刊登於今年6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令他們吃驚的是,這些資料對於不同塑膠材料的壽命預測,有很大的分歧,有些資料會從一年相差至千年甚至永遠。另一方面,有些資訊圖的數值又太過於相近,例如有37張來自不同單位的資訊圖表皆預測釣魚線可以存在600年。Ward說:「我這麼說可能有些諷刺,但中樂透的機率,可能比37個獨立機構都得到相同的研究結果還要高。」
進一步的調查指出,這些資訊圖中,有高達40%的報導並未提供數據來源。有提供資料來源的數據,主要來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莫特海洋實驗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 and Aquarium)、南卡羅萊納州健康與環境控制廳(Sou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三個機構。
科學家發現,他們找不到任何接受這些機構的資金,或由這些機構主導,並通過同儕審查(peer-reviewed)的文獻報導。這意味著,這些立意良善的資訊,都不是來自具有科學基礎的研究。

當然,這份調查的目的,並非替塑膠及非永續性產品潛在的環境、健康風險背書,但這項研究凸顯了公眾資訊背後科學依據的重要性。
當大眾仍認為,塑膠變成較小的塑膠微粒後,會永遠存在環境裡。Collin Ward及Chris Reddy從他們先前的實驗已經了解到:部分的塑膠除了會碎裂為較小的碎屑,也會降解成其他化學分子,甚至完全崩解為二氧化碳。
現今,科學家們發現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有高於99%消失蹤影。塑膠崩解後,不再具有塑膠外觀的產物,或許成為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了解塑膠完整的生命週期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很重要,因為科學家需要理解塑膠降解的過程,才能評估可能的危害及對策,立法者也能制定相關的限塑法令。
Ward表示:「這項環境議題公開後,我們將幫助民眾、科學家、立法單位獲得更正確的資訊,使他們可以基於這些資料,做出更好、有助於環境永續的選擇。」
參考資料
-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The many lifetimes of plastics
- Collin P. Ward and Christopher M. Reddy. Opinion: We need better data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ersistence of plastic goods
- Collin P. Ward, Cassia J. Armstrong, Anna N. Walsh, Julia H. Jackson, and Christopher M. Reddy. Sunlight Converts Polystyrene to Carbon Dioxide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 Science: Ninety-nine percent of the ocean's plastic is missing.
延伸閱讀
- 一座城市每天製造4600噸垃圾,坦尚尼亞走上「禁用一次性塑膠袋」之路
- 每天丟棄約4800萬塑膠袋成垃圾大國,菲議員提議回收塑膠可換米或現金
- 日本限塑政策造成「塑膠袋霸凌」,超商業者如何創造誘因、減少奧客?
本文由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