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數百家公司、20年退稅資料:《紐約時報》揭川普過去有10年沒繳半毛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約時報》指稱川普(港譯「特朗普」)對外塑造成功商人的形象,然而記錄顯示,川普多年來對公眾說的話,和他向聯邦稅務機關所披露的,差距很大。
再過1個多月就要舉行美國總統大選,於此關鍵時刻,《紐約時報》揭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過去有10年沒繳交任何聯邦所得稅,他對外稱事業成功,然而稅務申報卻稱虧損比賺的多。川普僅在當選的2016年向美國聯邦政府繳稅750美元(約合新台幣2.2萬元),在任第一年再繳750美元。
《紐約時報》指稱川普對外塑造成功商人的形象,然而記錄顯示,川普多年來對公眾說的話,和他向聯邦稅務機關所披露的,差距很大。
消息披露後,川普隨即抨擊「這全都是假新聞」,其集團律師亦發表聲明,稱川普過去10年繳了數百萬美元所得稅,然而聲明並未附上詳細資訊。
這是一份川普不想公開的退稅資料。根據報導,川普長期以來拒絕公布稅務資料,雖然法律沒有要求,但他是1970年代以來唯一不公開稅務資料的美國總統。而《紐約時報》取得川普和他名下商業集團數百家公司,前後長達20年的退稅資料,涵括他擔任總統前2年的資訊,但不包括他2018年和2019年個人所得稅。
Citing previously unseen tax-return data going back over 20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shed new light on Trump’s finances. Here are the highlights https://t.co/onHr3SqATI
— Reuters (@Reuters) September 28, 2020
調查發現什麼?事業巨虧但開銷奢華、常有不明顧問費
根據《紐約時報》,這次主要的調查發現如下:
- 在調查的18年中,川普沒有繳納聯邦所得稅。2017年成為總統後,他僅繳稅750美元(約合新台幣2.2萬元)。
- 他以有疑慮的措施進行減稅,其中包括729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1.21億元)的退稅,國稅局正對此進行審查。
- 川普的許多事業,包括高爾夫球場,聲稱遭逢鉅額虧損,這些虧損幫助他降低了稅收。
- 他的財務壓力正在增加,尤其他個人擔保的數億美元貸款即將到期。而根據美國《瓊斯母親》雜誌(Mother Jones),這些貸款中至少有6筆,約合4.79億美元的債務,將在未來4年到期,其中一些由川普本人保證。
- 然而,即使事業虧損龐大,川普依然過著奢華的生活方式,住得好、搭飛機,為了上電視花7萬美元做髮型設計。
- 川普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在川普集團(Trump Organization)任職,收取顧問費,這也有助於減稅。《紐約時報》資料顯示,川普於2010至2018年間的報稅紀錄,時常有不明的「顧問開支」,且高達2600萬美元,以此抵免稅額,而這筆「顧問開支」占了川普收入的1/5。報導指出,這些顧問有可能指的是川普子女。
- 作為總統,川普的職務使他從國外以及美國利益集團獲取更多資金。
根據《聯合報》引述《紐約時報》,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市的海湖山莊,從2015年起湧入的新會員讓川普可以每年額外入袋500萬美元。2017年,葛培理布道團(BGEA)支付至少39.76萬美元給華盛頓酒店,在為期4天的「捍衛受迫害基督徒世界高峰會」期間,至少在該酒店舉辦了一場活動。
《紐約時報》:川普多年對公眾說的話,和稅務數據差很大
在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前、靠近投票時刻揭露這項調查報告,《紐約時報》的用意是什麼?
他們發表〈An Editor’s Note on the Trump Tax Investigation〉,以下是《紐約時報》編輯團隊的想法:
發表這份報告,是因為我們認為公民應該盡可能地了解領導人,他們的過去經驗和財務狀況。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每位總統都公開了他的稅務資料。這項傳統確保了有權動搖市場和改變政策的官員,不會試圖從其行為中獲得經濟利益。
川普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總統之一,他已破壞了這項傳統。作為候選人和總統,川普曾表示要公開稅務資料,但他從未公開過。
記錄顯示,川普多年來對公眾說的話,和他向聯邦稅務機關所披露的,差距很大。川普似乎透過他的職位讓其生意受益,而種種作為已使川普自己的金融利益與國家的外交利益間造成潛在的衝突。
川普集團律師稱,川普繳了數千萬美元個人稅
對於《紐約時報》的揭露,川普集團(Trump Organization)的律師加爾騰(Alan Garten)回應,指稱內容「大部分事實不正確」。他向《紐約時報》發表聲明說,川普「繳了數千萬美元個人稅給聯邦政府,包括自從2015年宣布競選總統以來繳了數百萬美元個人稅。」
不過《紐約時報》指出,加爾騰說的「個人稅」,顯然是將川普繳的所得稅和其他聯邦稅,包括自宅員工的社會安全保險、健保費和稅款,全混淆在一起。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Long-Concealed Records Show Trump's Chronic Losses and Years of Tax Avoidance(紐約時報)
- 18 Revelations From a Trove of Trump Tax Records(紐約時報)
- An Editor’s Note on the Trump Tax Investigation(紐約時報)
- 紐時:川普15年間有10年沒繳聯邦稅 當選那年繳2.2萬元(聯合報)
責任編輯:陳怡君
核稿編輯:黃筱歡
“2020美國大選”的相關議題
- 2020-10-01 就算川普真的沒有繳稅,對川粉而言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 2020-09-30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首場聚焦疫情、種族和氣候議題,川普拜登吵不停主持人多次要求克制
- 2020-09-28 追蹤數百家公司、20年退稅資料:《紐約時報》揭川普過去有10年沒繳半毛稅
- 2020-09-25 川普拒承諾會和平轉移政權,共和黨急滅火:美國政治的憲法至上與黨派意識
- 2020-09-24 「美國人的權利不該遭到拒絕」:億萬富豪彭博替3萬佛州罪犯「還罰款」讓他們能投票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對環境永續的兼顧。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