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時醫學和科學很重要,但為何「哲學」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哲學在這個動盪的疫情社會中,仍然默默扮演著關鍵角色。以下我們將挑選三個疫情相關的重要哲學議題,讓讀者了解哲學是如何在災難中成為社會助力。
文:楊元傑(陽明大學防疫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映彤(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嚴如玉(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長)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灣民眾最關心的是醫學和科學相關的話題,例如:今日是否有新增病例、全面普篩對預防疫情是否有效、疫苗什麼時候問世等等。此外,以醫療公衛專業為主的防疫指揮團隊,也成功帶領台灣控制疫情。
這一切似乎都給了我們一種錯覺:當社會面臨到疫情災難時,科學很重要,而像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就派不上用場。然而,其實哲學在這個動盪的疫情社會中,仍然默默扮演著關鍵角色。
以下我們將挑選三個疫情相關的重要哲學議題,讓讀者了解哲學是如何在災難中成為社會助力。
哲學問題1:珍貴的防疫資源應該如何分配?
哲學家對於疫情的一個主要貢獻,在於將政治哲學中關於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的討論,應用到緊急醫療與防疫資源(包括口罩、隔離衣、呼吸器、負壓隔離病房和疫苗)的分配上。
政治哲學中,「分配正義」討論的是社會中分配利益和負擔的最佳方式(譬如分配收入、財富、權利、榮譽、公民責任等等)。而在疫情資源分配的脈絡中,常見的爭議就在於誰能優先獲得某項稀少珍貴的防疫資源?怎樣分配才公平?
不同的政治哲學理論對於什麼是分配資源的最佳方式,提供了各自的論述和原則:
- 羅爾斯的正義論運用「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概念:強調社會應該盡可能地公平分配權益和資源,而且這種公平不應該只是齊頭式的平等,還應該追求矯正社會既有不公平分配的實質平等。
- 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強調尊重個人自由,減少政府干預,因此更傾向推崇市場經濟的分配制度。
- 道德應得(moral desert)原則:強調個人應該因為某項道德相關的特質而得到相應的對待,例如面對在疫情中付出更多防疫努力的人,我們或許可以說他們「應得」更多的資源。
-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強調分配正義即是「最大化最多人的福祉」。
目前各國對於疫情中醫療資源的分配,最常見的即是採取效益主義的原則,尤其當面臨到急診或緊急醫療事件而需要決定誰優先獲得資源時,醫界所習慣的黃金準則是盡可能最大化資源使用效益,救活最多的人。(註1)
然而,效益主義不是緊急資源分配正義的唯一解答。許多強調社會正義與平等的批評者,會指出最大效益與公平分配之間的衝突,並且提議適度地增加弱勢族群在取用資源上的優先性,以達到更實質的平等狀態。
這樣的立場經常會引用羅爾斯正義論的論述,也與美國在就業和教育機會上有時實施的「優惠性差別待遇」(affirmative action)之精神相符。這項政策指的是在分配特定資源時,給既有的弱勢群體特殊的優惠待遇,例如在錄取大學生時實行考試加分或族群比例制(就前者而言,台灣也有類似的政策)。如果套用在防疫上,就是在分配疫情緊急醫療資源時,也須特別注重照顧醫療照護體制中既有的弱勢群體。
此外,同一種分配正義原則會適用於不同的醫療制度嗎?雖然美國哲學界與倫理學界對疫情下分配正義的議題討論甚多,但在台灣公共健康保險制度中的分配正義,可能更強調醫療資源的公共化,這和美國重視私人醫療保險制度的市場經濟分配制度有所差異,所以也會引申出不同原則的疫情資源分配正義。
最後,台灣社群的倫理道德觀念與價值選擇,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分配正義的理解。例如比起西方國家重視個人自由的社會觀念,台灣更加重視社群共同體的連結,這很可能有助於更加平等主義的分配模式。所以關於台灣脈絡下如何找尋到疫情緊急醫療資源的最佳分配方式,熟悉台灣文化脈絡的哲學家們將有責任進行分析研究並提出相應的解方。
哲學問題2:如何信任專家學者的防疫指引?
處理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的確須仰賴科學家的嚴謹研究和指引,例如專家們運用流行病學的科學方法,評估什麼樣的防疫措施能有效降低傳染率。然而,要怎麼讓大眾相信科學證據,並遵從學者專家們做出的指引,卻不是科學本身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例如,雖然許多科學證據支持戴口罩能有效降低傳染率,但在美國仍然有許多民眾質疑政府強制人民戴口罩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台灣每百人的篩檢數只有0.3,遠低於英國的9.5、義大利的7.5和美國的7.2,因此部分台灣民眾開始質疑低篩檢數的政策合理性。然而部分科學證據顯示,「在政府效能高、人口老化程度高、病床多的國家,例如台灣,提高檢測數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比較不明顯」(註2)。
上述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如何讓民眾信任學者專家的防疫指引,不是光靠嚴謹的科學證據就能解決的問題。
一般人是如何對科學家或專業權威的知識產生信任呢?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已經存在許多現有的分析和討論,也因此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甚至解決防疫過程中,公民和防疫指揮團隊之間的信任問題。
哲學家在知識論領域中,探討了知識依賴(epistemic dependence)和知識信任(epistemic trust)的條件。
知識依賴描述的是我們在個人層次沒有足夠知識或證據的情況下,需要透過專家權威性的意見來建立我們的信念和知識。例如在疫情中,絕大多數人在不了解流行病學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透過知識依賴,才能相信專家對疫情的建議或規劃的政策。知識信任則描述了知識依賴中的信任狀態:一個在特定知識方面不足的人,相信權威專家所說的為真。

從需要依賴專家的民眾角度出發,常見幾個知識信任的條件包括:
- 專家在這件事上有相應的能力。
- 專家對一般人進行了有效的資訊傳遞。
- 一般人願意「依賴」專家,並在無法自行確定的情況下承受被欺騙或誤導的風險。
- 一般人對專家有信心。此處的信心除了道理上的被說服,也包含情感層次的認同或依賴(例如感覺專家很真誠,或是對專家有情感上的認同)。
- 如果知識信任牽涉到後續的政策或行動,那麼一般人還須相信專家的看法不會危害到自己的價值或利益。(註3)
依據這些條件,我們就更有能力分析什麼情況下,自己應該(或實際上會)相信專家團隊所呈現的科學知識。例如,在缺乏「知識信任」時,很可能代表我們當下並不願意承受被欺騙或誤導的風險。
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分析,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個體的個性對於風險的承受度低,還是因為依賴專家所言的風險過高?若是後者,政府專家便可能需要改變特定政策(例如防疫資源分配)的制定和宣導方式,譬如增加決策透明度以增加民眾對專家的知識信任。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