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定律告訴你,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會不斷發生?

這4個定律告訴你,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會不斷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事充滿不可能的巧合和奇蹟,《不大可能法則》搜羅天下間不可思議的奇聞異象,人生所需的理性常識及洞明世事的智慧,本書兼收泰半,若能汲取書中五條定律的智慧,可免受妖言迷惑,終身受用。

​Photo Credit: English Wikipedia user Davkal,CC By SA 3.0

其實龍門不用擴得那麼大,只要願意在海量數據裡疏扒,怎麼驚奇的巧合都找得到。1990年,當「金字塔由高等智能建造」那些兒時曾相信的古老傳說一一幻滅之際,又有人提出,埃及Giza大金字塔群和獵戶星座遙遙呼應。「差不多」相差多少,讀者可以憑上圖判斷。如果古埃及人的測量技術只有這個精確度,有沒有可能建成數百萬塊巨石都必須精密得不可思議(真)的金字塔?

其實只要願意相信,加點想像,Da Vinci Code也可以當作史實,正如「剛才」想起妳的時限,一秒太嚴格,一天兩天都可以。若是久別重遇,幾個月前「才」想起妳,也算是「剛才想妳就見到妳」的奇蹟。筆者相信,在「差不多先生」充斥的國度,巧合和奇蹟一定特別多。

機率槓桿定律─The Law of Near Enough

被神化的事情多數無傷大雅,可是當機會率被有如「炒孖展」投資的槓桿放大,就成為大殺傷力武器。投資銀行以「萬年不遇」的事件為拖垮市場的錯誤機率和模型開脫,特區官員連年黑雨之後仍指為「兩百年不遇」而無視氣候變遷對機率的影響,甚至有醫生指證無辜母親兩嬰自然連夭的機率只有7,300萬份一(原告被判終身監禁,上訴得直獲釋,四年後酒精中毒去世),都是因為「機率槓桿定律」所揭示的機率數值上或模型上的錯誤運用,造成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兩嬰連夭案中,醫生犯了兩個錯,一是嚴重低估了嬰兒天然夭折率,二是獨立看待兩件相關的事件,將兩個低估了的機率相乘,得出不可能發生的結論。除去扭曲事實的槓桿後,機率不再是「百年不遇」,可是已鑄成大錯。最不幸的是,由法官、證人至陪審團,沒有人能指出醫生舉證中的初級謬誤。法庭經常造成冤獄,常因人腦不諳處理機率。

不要再說不可能

更容易令人被迷惑的檢察官謬誤,是機率倒置所致。案發現場發現被告的指紋,我們都以為就是「鐵證如山」,最少檢查官希望法官和陪審團這樣想。但不要忘記,法庭的首要責任是避免判錯無辜。法官和陪審團判案需要評估的,是「如果現場有被告的指紋,被告是清白」的機率,而不是「如果被告是清白,他留下指紋」的機率。若然前者足夠大,疑點的利益必須歸於被告。若將機率倒置,即使沒有造成冤獄,已顛倒法治精神。

「如果你守法,怕甚麼?」當政府意圖加強監控,在公共場所裝設CCTV或爭取侵犯私隱進入個人戶口的特權之時,這不是理由。因為即使我怕,亦不代表我不守法。The Fallacy of Transposed Conditional,是日常說理討論最容易迷途而不自知,或成為指鹿為馬的手段。

「不大可能法則」疏理成五大定律之後,漢德教授回到本源, 在The Human Mind一章中指出,人的思維囿於演化生成的模式,沒有處理機率的本能,提醒我們小心處理不確定的事情,不要太信頼直覺。

尤其是,不要再說不可能。

最後,《不大可能法則》搜羅天下間不可思議的奇聞異象,已夠令人嘆為觀止,讀者若能耐心細讀,汲取五條定律的智慧,更可免受妖言迷惑,甚至有助洞悉由天演以至上帝粒子、人擇原理等自然法則。人生所需的理性常識及洞明世事的智慧,本書兼收泰半,可謂終身受用。

Anthony Hopkins香港譯名,維基百科譯為「安東尼·霍普金斯」。
台灣版中譯本將原文的法則(principle)和定律(law)統稱為法則,為免混淆,本文改稱後者為定律。本書的所謂 law 及定律,並非數學或科學定律,而是互相重疊和闗連的機會率邏輯進路。

Photo Credit:  ​English Wikipedia user Davkal, CC By SA 3.0, Girl from petrovka movie poster, Reimelt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輯。原文刋於蘋果日報What we are reading,本文為加長改寫版。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