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他們衝進了國會──「安保抗爭」:日本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

那一天,他們衝進了國會──「安保抗爭」:日本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主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而是不斷追求的過程,需要用行動一次又一次地定義,是一場永久的革命。它必須一直是進行式,而不能變成完成式。

岸信介的發言,有如火上加油,激發更多人走上街頭。後藤新平的外孫、知名作家鶴見俊輔,就發起「沉默的大多數協會」,反擊岸信介在記者會的發言。

東京大學政治學教授丸山真男,也在報上發表文章,支持國民對公共事務自發性的關心,他把這場抗議活動,看成日本民主能否更加健全的一場試煉。他說,這是日本民主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機,卻有是前有未有的契機。

換句話說,到了這個時候,反安保抗爭已經不再只是關於安保條約本身,而成為一場保守與進步的對抗,威權與民主的抉擇。

安保抗爭的最高潮,日本國會被團團包圍|Photo Credit: 朝日新聞社「アルバム戦後25年」より CC0

從六月份起,反安保的抗議活動進入了最高峰,全日本參與的人數超過上百萬,而且來自各行各業,有男有女,幾乎成為一場全民運動。他們情緒高昂,高聲表達對政府破壞遊戲規則的不滿。

光是在6月4日當天,日本全國就有超過五百萬人參加抗議活動。日本鐵路公司的成員,選擇以罷工表達他們的不滿,造成上千個火車班次,不是停開,就是誤點。不少商店也在全國商工聯合會的領導下,休店一天,以示抗議。農民、勞工、護士、家庭主婦,甚至是高中生,全都站了出來,他們舉著牌子,抗議「暗黑國會」,呼籲「日本不能嫁給美國」。

面對罷工罷市帶來的混亂,日本政府沒有絲毫讓步,反倒指責罷工違法,並對外表示「遺憾」。

但是讓日本政府頭痛的問題還在後面。

6月10日,美國白宮新聞秘書哈格第(James Campbell Hagerty)搭乘著飛機抵達日本。他此行的目的,原本是代表美國政府和日方協商,安排之後總統艾森豪訪問日本的行程。沒想到,在機場外頭迎接他的,卻是一群憤怒的民眾。

哈格第的座車,才剛剛從羽田機場出發,就被團團圍住。當時從機場到東京市區還沒有高速公路,所以抗議人們很容易就聚集起來。人們不顧車子裡頭坐著美國來的外賓,拿著石塊和棍棒就開始攻擊。

坐在凱迪拉克轎車內的哈格第臉色很差,負責外賓安全的警察隊更是緊張,萬一出了什麼差錯,他們可擔當不起。

眼看現場即將失控,美方連忙派出了一架直升機,把哈格第從地面接走,讓他得以脫身。

當時哈格第的兒子也坐在直升機上,根據他的說法,就連直升機在起飛之際,民眾手中的石塊也不斷砸過來,有些甚至直接命中了直升機機體。

為了給美國一個交代,日本警察逮捕了曾在當場指揮群眾的學生,並且搜索了相關組織,結果引發更大的不滿。搜索隔天,全學連就帶領著群眾,包圍了東京的警視廳。

這場混亂的迎賓活動,讓岸信介的政府灰頭土臉。美方對於他們的危機處理能力,更是大打問號。也是因為這場抗爭,美方才意識到:原來在日本國內有這麼強烈的反美情緒。

即便如此,岸信介等人還是不打算低頭。因為在他們看來,抗議群眾不過是一群暴民,政府不能屈服,必須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予以鎮壓。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部討論中,大家都口徑一致,認為這事件並不單純,是國際共產主義者在背後操縱。

1358331788282-1

岸信介等人的推測並非毫無道理。反對安保條約的人群中,的確有許多人對共產主義抱著同情態度;在整場抗爭中扮演要角的全學連,與日本的共產主義者關係也很密切。而日本反對黨的領袖淺沼稻次郎,前一年才剛剛訪問北京,與中共高層會面,並且發表演說,強調「美國帝國主義是中日人民共同的敵人。」

當反安保運動在日本風起雲湧之際,中國也曾經大力聲援。1960年5月9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聚集了上百萬人,在政治領袖的帶領下,高呼:「打倒美國帝國主義!」

從那一天起,在中國各地的大都市,包括天津、長春、成都、瀋陽、重慶、杭州,反對安保的示威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毛澤東更透過人民日報表示,宣示「統一戰線」的決心。

從國際局勢來看,日本與美國走的越近,對於中國的威脅就越大,當然不能不採取一些反制行動。相形之下,當時臺灣的獨裁政府,跟同屬保守威權的岸信介政府,可就算是相親相愛了。

不過,把一切問題源頭都推給共產黨,只是表示岸信介政權錯估了情勢,也或許因為如此,他們讓自己在外界看來更加麻木不仁。抗爭的人群當中,固然有共產主義份子,但成員卻是來自四面八方,三教九流,遠比岸信介等人宣稱的更為複雜。有些人的想法很簡單,只是純粹出於對岸信介的厭惡;也有人想的很遠大,想讓安保抗爭變成一場「世界革命」的起點,掀起更大規模的運動。

在機場抗爭的隔一天,三千多名大學教授發起遊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上街過好幾次。美國大使館和首相官邸的外頭,都聚集了大批群眾,國會外頭抗議的民眾也沒有散去。反安保的聲浪,一天比一天高漲。

終於,在6月15號,發生了那一場震撼人心的流血衝突,帶走了樺美智子的生命。

1358331983185

在6月15日的突擊中,除了喪命的樺美智子,有幾百名學生因為受傷進了醫院,其中有幾十位甚至到了重傷的程度。

學生受傷的原因,除了與警方的衝突以外,還有一些受到了支持岸信介的右翼份子襲擊。他們舉著「維新行動隊」的旗幟,拿著木棍和鐵棒,加入了混戰,負責維護秩序的警察,對於右翼團體的倒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未太積極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