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他們衝進了國會──「安保抗爭」:日本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

那一天,他們衝進了國會──「安保抗爭」:日本二戰後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主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而是不斷追求的過程,需要用行動一次又一次地定義,是一場永久的革命。它必須一直是進行式,而不能變成完成式。

安保抗爭創造了全學連歷史上的最高峰,卻也讓它走向分裂與崩壞。有人無法忘懷抗爭的激情,需要燈光,需要舞台,卻又無法找到同等規模的舞台,只能不斷用越來越激烈的手段,想要吸引外界的注意,甚至走向了近乎恐怖主義的形式。結果引起了社會普遍的反感,甚至恐懼,反倒更快地加速邊緣化。

安保抗爭到底改變了什麼?

在岸信介下台之後,新的首相池田勇人上台。他與岸信介同樣屬於保守的自民黨,可是作風不一樣。他喊出了口號,號稱要讓十年之內讓日本人的薪資成長一倍,因而開啟了日本經濟快速成長的年代。

人們說,自民黨依然威權,可是在安保抗爭後變「軟」了,不在政治上和民眾硬碰硬,而是把大家的注意力導向經濟發展。之後自民黨繼續執政幾十年,而民間的抗爭力量,則是日益萎縮。這究竟是政府的勝利,還是群眾的勝利,一時之間似乎很難說的清楚了。

抗爭也改變了每個參與的生命,不論是往哪個方向。他們其中有些人,在激情過後,突然感覺到了對於知識的巨大匱乏;還有一位名叫吉本隆明的思想家,在事件過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重振精神。

從5月19日開始,三十多天內流下的眼淚與鮮血,經歷的推擠與衝撞,讓很多人都短時間內,都還沒辦法找出理解的方法。而這一場日本戰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抗爭,因為它是如此激烈,如此複雜,召喚的情感如此巨大,註定會在幾十年後依舊引起爭辯和討論,無論它究竟是成功或失敗,是荒唐,還是偉大。

本文獲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