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是人類與自身命運的戰爭,決勝點將在東南亞與印度

地球暖化是人類與自身命運的戰爭,決勝點將在東南亞與印度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如科學家對二氧化碳跟溫室效應的想法是對的話,那個瑞典女孩對人類未來的擔心將會成真,但是她的憤怒卻是用錯對象,不是歐美,而是亞洲,中國跟中國以南。

今年的台灣特別熱,中國陷入了連續性的洪災,太平洋彼岸的整個北美洲西部,更是出現破紀錄的野火。天氣異常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包括整個南北極快速地融冰,這些跟人類製造二氧化碳是很難否認的因果關係。

依據微軟新聞中心〈微軟將於2030年實現負碳排放〉一文的第一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到,除了97金融風暴2008那年下降之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幾乎是直線上升,跟GDP的增長同步。

另一張圖則可以看到1970-2018年世界各國碳排放的情況,美國、蘇俄、日本都接近持平,歐洲甚至下降。中國則是自2000年之後爆量的增長,直到2015年才趨於緩和,目前碳排放量已經大於歐美的總和。

World_fossil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_si
Photo Credit: Tomastvivlare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中美對抗造成二氧化碳生產的改變,東南亞跟印度是需要關注的焦點

中美對抗導致中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隨著世界工廠移至東南亞、南亞,這些國家將因工業需求大量增加排放二氧化碳。隨著工業化而來的是現代化跟經濟的繁榮,這將大幅提升民生需求,也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

第二張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五的是印度,從2005年之後碳排放出也開始快速增加。當世界各國開始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不管是生產或經濟,也注意到印度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還可以養得更大時,印度的碳排放爆量增長在2020年之後恐怕將跟2000年的中國一樣。

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是,其他世界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合也在快速成長,總量已經快接近中國,這應該跟東南亞最近幾年的工業化有很大的關係。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加起來至少6億,幾乎是半個中國,這幾年很多的外商投資,不管在生產端或消費端也是快速成長,二氧化碳排放也應該是。

雖然可預期中國的碳排放量將大幅放緩(實際已放緩),甚至下降(不是不可能,從2015年之後碳排放的減少已經可以預測其GDP的走向),東南亞跟南亞的碳排放將開始起飛,個人粗估全球碳排放量或許在2030年左右增加50%。

人類存亡關鍵:如何讓東南亞和南亞在工業化之際,並減少碳排放量

假如我的估計是真的,10年後全球碳排放量將變成現在的1.5倍,那歐、美、日再怎樣努力的減量,將無法為溫室氣體的增加帶來太大的改變,美國是否退出巴黎協定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假如科學家對二氧化碳跟溫室效應的想法是對的話,那個瑞典女孩對人類未來的擔心將會成真,但是她的憤怒卻是用錯對象,不是歐美,而是亞洲,中國跟中國以南。

讓我們看看2016的這則新聞〈資金不足! 越南停建東南亞首座核能電廠〉,當中提及「相較核能發電的昂貴,近期煤價下跌,使燃煤火力發電的成本下降,預計未來越南將大幅依靠火力發電」。這一則有關〈印尼計畫以再生能源取代老舊燃煤電廠〉,裡面提到印尼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國,本身也有60%的電力是以煤炭發電,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印尼的計畫中再生能源的成長速度非常慢,如果要很快提高電力供應,勢必依然得靠火力發電。

那印度呢?要應付工業化跟經濟發展,恐怕燃煤、天然氣還是最快、最好的選擇。當然要是可以限制這些即將快速發展的國家都不吹冷氣,都坐捷運不買車,那將會對減少碳排放量有很大幫助,只是可能嗎?不公平吧!

所以對人類世界的存亡而言,最重要的將是如何幫助東南亞跟印度實行綠能,跟運輸電動化。

能源跟溫室的世界大戰,或許「首戰即終戰」

如果所有關於溫室效應,地球暖化的理論是真的,在十年內我們恐將面臨人類的浩劫。歐美日這些開發國家必須體認,真正最重要的不是減少他們自己的碳排放量跟溫室氣體,而是減少印度跟東南亞即將爆量增加的二氧化碳。因為單單現在的中國加上東南亞,碳排放量可能已經是全世界的總和,而在十年之後印度跟東南亞的碳排放量即將倍增。

北極的冰棚跟所有的冰河正在快速的消失,而美國的大企業卻正在大把大把的鈔票往印度投資。對印度市場的一片熱切期待之中,卻似乎沒人發覺,一但這些人口眾多的國家變成世界大工廠,那將會造成多大的氣候變遷,人類多大的劫難。

假如把地球暖化當成是一場人類跟自己命運的戰爭,這一場戰爭就將發生在東南亞跟印度,武器是碳排放量。很可能這一場戰爭就會決定了人類的命運,要是進入冰河時期,那可真的就是「首戰即終戰」了。

解決的方案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已經很清楚,所有的雞蛋擺在一個籃子裡本來就不符合風險管控,更何況是一個價值有問題的專制國家。所以轉移世界工廠勢必無法避免,但要避免人類浩劫,必須做到下列幾點:

  1. 要有計畫的移動製造業:一窩蜂的撤離中國將製造產能的浪費跟更多的碳排放,還很容易造成經濟泡泡,造成能源巨大的耗費。在很短的時間內要能提供龐大的電力,只有火力發電辦的到,綠能需要較多的投資跟時間。
  2. 大企業負起世界公民的責任:要提供所有現行的綠能科技、資金援助,幫助綠建築、能源效率,幫助擘劃捷運措施,否則將造成混亂的災難。靠聯合國太慢了,這些事情越快進行、越有效率越好,像台灣現在這麼多的摩托車,再回頭相對就困難很多。
  3. 需要更多的創新與無私的幫助:人類很可能站在一個存亡的關鍵點上,看那個快溶光的北極,死的將不只是北極熊,也會有數以百萬,甚至千萬計的人類。必須在能源上有加速的創新,新的電池、新的運輸方式,配合自動化的短鏈革命。必須不以營利為目標,無私地為人類的未來幫助東南亞國家跟印度。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