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人類史上首例殺人事件,起因於兄弟間的嫉妒

《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人類史上首例殺人事件,起因於兄弟間的嫉妒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孩子認為父母的愛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存在差異的話,那麼他們之間便會因為優越感和自卑感引發嚴重的嫉妒和競爭心理。這就是造成兄弟姊妹之間矛盾的根源。

兄弟姊妹之間存在的傷痛背後隱藏著永無止境的競爭。事實上,在這種關係裡的競爭和嫉妒都是為了生存而做出的掙扎。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均等、充分的愛與照料,那麼孩子將會為了爭奪少有的愛而互相展開競爭。孩子為了生存,必須爭取到更多的愛。

父母即使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但如果給予的愛是公平的話,孩子之間便會自然而然互相依賴和幫助。假若有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只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或是認為自己無法得到父母的關心的話,便會產生委屈和被害意識。當孩子在家庭裡覺得自己受到排斥和孤獨時,便會認為自己是不屬於「這一群體」的人。每當看到家人幸福的樣子時,都會受到傷害。

即使是長大成人後不再需要父母的愛了,這種關係也會持續下去。「我沒有資格獲得愛」的想法會降低自尊感,持續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

身為父母給予每個孩子平等的愛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父母必須認知到得到平等的愛長大的孩子比起嫉妒他人的成功,更容易學會互相扶持和幫助。縱然可以把兄弟姊妹看成競爭者,但也可以視為一起成長的夥伴。在長幼有序的關係中難免會發生令人覺得委屈的情況,但即使是這樣,兄弟姊妹都是世上最難得的、屈指可數的、最了解自己的夥伴。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能將兄弟姊妹之間的反目成仇單純的怪罪在個人的慾望和私心上,而是應該回顧童年的生活環境,追憶父母給予大家的愛是否充分和平等。如同植物在養分和陽光不夠充分的環境下為了生存而會互相競爭一樣,兄弟姊妹之間也是如此。唯有這樣思考,才能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大腦會記住小時候的委屈、孤單和傷心!說出憋在心裡的痛苦,突破無法解決的關卡》,大樹林出版

作者:催光鉉(최광현)
譯者:胡椒筒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為什麼平常認真、禮貌、和善的你,
在某些特定狀況下,會變成「無法控制情緒的小孩」?
本書獻給不想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或教養方式,或不想回顧學校生活的你

生活上或家庭裡,那些莫名不安、生氣、逃避、想哭的瞬間,
其實都是因為觸碰到童年的痛苦。
因為大腦會記住你小時候的委屈、孤單、憤怒和傷心!

當你因某件事引發負面情緒時,便是探索「內在小孩」的契機:
佛洛伊德將我們的童年傷痛稱為「內在小孩(Inner child)」。童年的記憶並不單純只屬於過去的經驗,它也會影響人的一生。在我們漫長的人生裡,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便會喚起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感受。我們在經歷了各種事件長大成人後,也會像大樹一樣把過去的點滴留在心中化為年輪。

過去因別人的一句話或一件事而受傷的你,內心都住著一個壓抑當時感情的「內在小孩」。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出現問題,其實是來自原生家庭或小時候學校生活的影響。

那些你以為沒事或想不起來的童年傷口,其實無時無刻影響著你。

它會成為你的心結——你莫名在意的話,別人一說你就會很生氣的點、你嘴巴上說沒關係卻心裡不舒服的事情、你無法忍受的底線。

那些我們以為早已忘卻了的感情,其實都被我們壓抑在原處。如果有人碰觸了這個傷痛,你會瞬間失去理智,或是被狂風暴雨般的負面情緒所包圍。這都會使你的人際關係陷入困境,而且可能會讓你潛意識中埋藏這類想法:「根本不會有人喜歡我。」、「一定是我不夠好。」、「我是一個自私的媽媽。」、「都是我的錯。」、「我就是一無是處。」

如果你感覺一直面對同樣的關卡或不斷陷入相似的處境,即使你已經十分努力,但依然沒有改善。
這時候,透過本書從「內在小孩」就能找到負面情緒的根源。
你問:「為什麼?」

因為來自童年或過往的傷心或痛苦,會造成我們的習性或特定的行為模式:

  • 從小被父母嚴格對待的人,長大後會特別無法忍受別人的錯誤。在別人眼中,會成為過分挑剔的人。
  • 從小想獲得爸媽關注的人,進入婚姻後,很容易覺得丈夫或太太不夠愛自己,會成為沒有安全感、特別黏人的人。
  • 從小特別聽話的人,長大後會對父母很有責任心,但也容易有被束縛、不自由的感覺。
  • 小時候孤單長大的人,如果送孩子上學,一天會給老師打好幾通電話。工作時也會很擔心孩子。
  • 在學校曾被霸凌的人,為了避免衝突,可能在職場上或朋友圈戴上不同的面具,或變成想逃避衝突的人。
  • 小時候曾苦過來的人,長大後就成為富裕的大人,但內心仍舊不安,會要求家人一起節省。

心理諮商權威 催光鉉教授認為:「只有與過去的傷害和解,用新的觀點看待自己,才能改善你的家庭、人際、職場關係。」

從現在起,問候你的「內在小孩」: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孤單呢?」
「為什麼我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為什麼我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為什麼我聽到那句話的時候,會這麼生氣?」
「為什麼我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會忍不住情緒失控?」
「為什麼我會忍不住跟家人大小聲呢?」

透過這本書,讓你醒悟到你有哪一種內在小孩?
孤獨的小孩,憤怒的小孩,無法表達感情的小孩,膽小的小孩,沒有存在感的小孩,憂鬱的小孩,沒有歸屬感的小孩必須成績優秀的小孩,必須開朗活潑的小孩,緊張過活的小孩,自卑的小孩,隱藏真心的小孩,總是對自己不滿的小孩……。

接著透過本書和解的六步驟,治癒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改變你看待事物的觀點,可以比之前更「熟練地」控制負面的情緒。像這樣將過去和現在區分開來,然後把精力集中在現在的關係上,從關係裡體驗從未有過的自信心和從容不迫。

這本書有助於想改善人際關係的人,讓你能放下心結,突破無法解決的關卡。

本書特色

【與過去和解,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1. 認知「當下」——過去突襲現在的時候
  2. 為恢復關係展開的接觸——信仰傷口的人
  3. 現實與感情的分離——為了止住一望無際的多米諾骨牌
  4. 直視傷口——整理滿出來的衣櫃
  5. 轉換觀點——傷口上萌生出新芽
  6. 和解的六個階段——我的內在小孩,謝謝你的堅持
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_立體書300dpi
Photo Credit: 大樹林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