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法》施行21週年:老中青三代街訪,六大缺失有待改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次婦援會的街頭訪問與實務經驗整理中,可回頭檢視《家暴法》實行20餘年,大眾對於公權力介入處理家庭暴力已成共識,然對於見義勇為協助家暴事件或通報的意願仍會受各項因素所影響;而實務工作上,雖歷經6次修法,但仍有許多可改善之處。
文:杜瑛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陳姵妤(曾任婦援基金會媒體企劃)、鄭筱舢(婦援基金會社工專員)
台灣1998年6月24日通過亞洲第一部《家庭暴力防治法》(簡稱《家暴法》),家庭暴力事件終於從私領域跨越到公領域得到國家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犯法行為。許多遭受家庭暴力被害人、目睹家暴的兒少,因為《家暴法》通過可以免於受暴恐懼權益、就學權益、就業權益、庇護居住權益、安全生活權益等權益的保障,加害人也可以獲得輔導的機會和被協助的資源。
每年6月為台灣的家暴防治月,許多活動旨在宣傳家庭暴力防治。婦女救援基金會今年(2020)策劃街頭訪問民眾活動,共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訪問不同年齡層民眾對於家庭暴力相關基本概念問題,第二部分訪問民眾對家暴防治專業人員的看法,我們將影片分三周上傳婦援會官網、FB及粉專,呈現民眾的回應。以下是我們的整理與觀察:
老中青三代話家暴
今年的街訪活動持續進行三周,工作人員到不同街頭訪問,分別前往捷運中山站、雙連站、東門站以及士林站進行,在初期活動計畫書中,希望能抽選老中青三代的訪問對象,而實際進行訪問時,由於受限時間與出沒人群,需要詢問較多位的民眾,才能去抓取這幾個年齡層的人來訪問,最後也很幸運的訪問到不同年齡層的對象。
首先就老年人來說,普遍老年人生長在社會風氣較保守的年代,妻子被丈夫打時,很多人可能不敢說出口,就這樣一輩子忍氣吞聲,但我們實地訪問幾位年長者,卻有意外的發現,現今社會因資訊發達,很多老年人也能從電視、廣播等視聽管道獲取新知,而我們其中訪問的一位奶奶,就了解《家暴法》已經誕生許久,政府也積極推動相關法案,這是老年族群出乎意料的回饋。
在中年人部分,普遍大多都了解家暴的求助與預防知識,更有民眾認為家暴與從小教育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且不單只是遇到了再來面對而已,很多事情是由原生家庭一代影響一代,因此,維繫整個家庭情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而年輕學子的回饋更是相當豐富,年輕人在受教育過程不只單方面有家庭教育的影響,還有學校與同儕潛移默化,再加上數位化時代網路的發達,他們能接受資訊的範圍更為廣泛,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如何因應家暴事件的發生,若目睹了家暴事件,他們的回饋大多相當見義勇為。
民眾對家防官、律師、社工與心理師的認知
起初擬定街訪計畫時,列出了協助家暴事件的專業角色,同時在街訪時,希望民眾能夠藉由提問,能加深了解這些專業角色在家暴事件中所做的事情,對象有:家防官、法官、律師、心理師以及社工師。
首週,婦援會訪問了家防官,事實上就訪問紀錄來看,第一線通常是派出所的員警,分局的家防官則是在重要的第二線角色,派出所警員初次受理家暴事件,後續將由家防官接手處理,包括查訪及約制加害人、保護令聲請或協助聲請、保護令核發後的執行、訪查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員,並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等。因此即時性的處遇與轉介是家防官相當重要的責任,但大多數民眾對於警局內設有家防官一職,還不是很了解,警局內也有所謂的職務分工,像是交警、行政、消防、婦幼隊等,在責任範圍內各司其職。
第二週,婦援會訪問了兩位在業界相當資深的律師,分別是賴淑玲律師與賴芳玉律師,而這裡比較有趣的是,有些民眾還認為打官司一定要請律師才會贏,或是受暴者沒有錢就沒辦法請律師協助,事實上並非受暴者雇用律師來打官司,就能獲得較高的賠償,一個家暴事件的處理,比較適合的方向為分析了雙方狀態與資源的優劣後,再進行總體的後續規劃。
心理師與社工師在家暴事件中大多扮演著陪伴與輔助的角色,我們在與心理師及社工師進行訪問時,理解到人雖然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卻可以創造自己豐富的生命,雖然受暴者要復原是一條漫漫長路,但不妨從練習愛自己出發,再從傷痛中拾起愛人的力量。
六大缺失有待改善
街訪民眾的回饋與專業人士的回饋其實相當豐富,但礙於影片長度有限,加上現代人習慣閱讀簡短的文字與短片,因此每支影片長度都盡力控制在5分鐘上下,精簡摘要內容,來傳達他們想要說的話。
從三週的「婦女救援基金會」粉專中觀察到,可以感受到民眾對家暴的憤怒情緒,也有民眾認為,經由法律規範的效果不如從小教育防暴觀念影響更大。大部分民眾則對透過街訪拍攝方式進行防暴教育,抱持肯定的態度,多認為可以協助民眾更了解法規與求助的資源等等。
另一方面,《家暴法》從立法至今已22年,歷經六次修法,在民間與政府合力推動下,將法條增修更貼近「以被害人為中心」,期待更符合被害人需求與實務可以落實。婦援會整理多年的觀察,以及服務家庭/親密暴力被害人和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的實務經驗,發現有進步之處,例如:家庭暴力被害人其求助年齡下降、求助後受暴史縮短,意謂民眾有了家暴防治觀念,懂得提早求助或協助通報政府單位請求介入。
但也有六大不足之處,包括如下:
- 擴大家庭成員或親密關係保護對象,將多元性別、目睹家暴兒少、16歲以上未同居親密暴力納入,但16歲以上未同居親密暴力被害人在獲得社會福利服務資源部分,卻被《家暴法》排除。
- 保護令聲請部分,大部分民眾知道可以聲請保護令,但目前法院對保護令的審理核發平均時間卻逐年增加,由於審理時間太久,等待空窗期間,可能將嚴重影響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員人身安全,同時可能等待時間太久被害人不太想聲請或直接撤回。
- 保護令中增加對於加害人處遇內容項目,讓法官不用每次每項都經過鑑定就可以依被害人聲請或依職權核發,但加害人處遇計畫核發率卻仍然偏低。
- 《家暴法》已明定將目睹家暴兒少納入保護及服務對象,實務上網絡單位及家長重視度低,轉介給專業人員比例低,保護令核發與否大多以目睹家暴兒少有無遭受身體暴力決定,少考量心理傷害。
- 一般民眾及網絡成員現今更了解家庭暴力/親密暴力型態是多元的,且知道通報管道,多可落實通報;可惜的是,社工人力不足以應付龐大案量,多數案件難以深度服務,多以短期服務處理人身安全為主。
- 因為家暴案件而提起離婚案件,對於子女監護權審酌時,較少考量目睹家庭暴力對其傷害與影響,實務上還是以雙方親權考量為多數。
綜上所述,在這次婦援會的街頭訪問與實務經驗整理中,可回頭檢視《家暴法》實行20餘年,大眾對於公權力介入處理家庭暴力已成共識,然對於見義勇為協助家暴事件或通報的意願仍會受各項因素所影響;而實務工作上,雖歷經6次修法,但仍有許多可改善之處。婦援會期待以此次活動了解不同視角中的《家暴法》現況,並持續推進各項暴力防治工作。
延伸閱讀
本文經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授權刊登,原文以〈《家暴法》施行21週年 六大保障不足待改善〉為題發表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