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苗戰倒數,中國要求世衛把未完成試驗的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官方尚未表態,疫苗接種是否由政府買單。如果由接種者自己買單,中國國藥集團的初步定價屬全球最貴。
(中央社)外媒報導,中國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接洽,要求將其尚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武漢肺炎疫苗,列入世衛的緊急使用清單,進而向國際推廣使用。
儘管試驗還沒有完成,但中國國內已有約35萬人接種了中國生物公司(CNBG)開發的COVID-19疫苗,此前已引起專家們對中國這種做法安全性的廣泛擔憂。
綜合《路透社》、《美國之音》報導,世衛西太平洋地區基本藥物和衛生技術協調員艾斯卡雷特(Socorro Escalate)6日在網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已與世衛進行初步討論,將其COVID-19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
世衛的緊急使用清單程序允許對尚未獲得批准的疫苗和治療進行評估,以加快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的可獲得性,這有助於世衛成員國和聯合國採購機構確定疫苗的可接受程度。
報導引述艾斯卡雷特說,世衛有可能透過列出這些疫苗的品質、安全性以及功效來評估納入緊急使用清單,然後將其提供給被世衛許可的人。
中國目前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最後階段的疫苗至少有4種,其中2種由國家支持的中國生物公司開發,其餘2種分別來自科興生物公司(Sinovac Biotech)和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 Biologics)。
上述疫苗正在巴基斯坦、印尼、巴西、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多個國家進行測試。
其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行人體試驗僅6週後,上個月已批准中國生物的疫苗納入緊急使用名單,這是中國疫苗獲得的第一個國際認可。

全球9國對中國負面觀感創新高,中國急需「疫苗外交」
《南華早報》引述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全球衛生專案主任羅森斯坦(Scott Rosenstein)指出,在疫苗分發和人體接種的競賽中獲勝的一方將會取得一種戰略助力,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
羅森斯坦表示,中國一直都希望能夠利用疫苗作為外交工具來改善與那些在疫情早期對中國行為感到不滿的國家的關係,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他說:「這種國際參與的動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中國去抵消它在疫情爆發初期,應對失誤而在國際上引起的批評。」
這場起源於中國武漢的疫情爆發至今(7日),已造成全球超過3500萬人確診,超過百萬人死亡,造成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高度緊張。根據皮尤中心最新的民調,許多先進國家對中國觀感在近年越趨負面,疫情的爆發更加劇了負面觀感,其中澳洲、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美國、南韓、西班牙和加拿大等9國民眾,對中國負面觀感更是創下10年來的歷史新高。
NEW: Unfavorable views of China have risen in recent years across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Our new survey shows these unfavorable views have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in some countries they have reached new highs. (THREAD: 1/) https://t.co/O991so7yjF
— Pew Research Center (@pewresearch) October 6, 2020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昨(6)日表示,COVID-19疫苗可能將在年底前問世。譚德塞呼籲所有領導人團結一致,並做出承諾,確保疫苗在可用的時候,能夠平均分配。
由世界衛生組織領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平台,有9種實驗疫苗,預計在2021年底分發20億劑到全世界,迄今已有約168個國家/地區加入分配計劃,包括台灣。不過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並未加入。
全球疫苗戰倒數計時,各國進度如何?誰最貴?
俄羅斯動作最快,加馬列亞(Gamaleya)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發的疫苗「史普尼克 V」(Sputnik V)在8月獲得莫斯科當局批准,成為全球首支註冊的COVID-19疫苗。不過這款疫苗在臨床實驗第3階段前就搶先註冊,外界質疑其安全性。
俄羅斯當局正準備快速核准第2種COVID-19疫苗,預計最快將在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註冊,批准前蘇聯生物武器研究實驗室矢量國家病毒學和生物技術中心(Vector State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Center)正在開發的疫苗。
Russia is fast-tracking a second coronavirus vaccine being developed by Vector State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Center, a former Soviet bioweapons research lab. by @georgikantchev https://t.co/nEq779hdUM
— Scott Rose (@rprose) October 5, 2020
而號稱有4種疫苗進入第三期試驗的中國,正積極推動「疫苗外交」。
根據《世界日報》,中國承諾向非洲、湄公河等國家優先提供中國製疫苗,巴林王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衛生部長等人都已帶頭接種,加拿大和菲律賓也願意為取得疫苗而暫時擱置雙方爭議。其他與中國展開疫苗合作的還有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DoH’s Chairman & Undersecretary volunteer for clinical trials in the search for potential #COVID19 #vaccines vaccines
— دائرة الصحة - أبوظبي (@DoHSocial) July 16, 2020
kindly visit the below link to view the full articlehttps://t.co/KsH7IiPwZN#coronavirus pic.twitter.com/Y7392FapAt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港譯「杜特爾特」)日前也表示,菲律賓將優先考慮購買中國和俄羅斯的疫苗。
不過中國疫苗目前傳出價格高昂。中國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8月時曾表示,疫苗預計今年12月底上市,年產量超2億劑,號稱打2針疫苗保護率能達到100%,費用在1000元人民幣以內(約4000元新台幣)。
中國官方尚未表態,疫苗接種是否由政府買單。如果由接種者自己買單,中國國藥集團的初步定價屬全球最貴。
《BBC中文網》指出,在中國之外的全球市場,多款疫苗的定價浮出水面。其中最便宜的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候選疫苗。這款疫苗出售給美國政府時,每劑疫苗的成本價約為4美元(約116元新台幣),這屬於阿斯利康與美國政府的協議價。阿斯利康還表示,不會從本次大流行中獲利,稱將會以幾美金的單劑價格,大規模量產疫苗。
不過,牛津與阿斯利康研發的疫苗,日前曾因測試者出現「不能解釋的疾病」而一度暫停測試,阿斯利康當時稱暫停測試是「正常操作」。
【影音】整理數十萬張空拍影像,就像一場馬拉松: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柏林畢生在做的事,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讓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得以傳承世代,「數位典藏」計畫需要你我一同支持響應。
2017年,《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留下無數珍貴空拍影像資產;這些跨越1990年代到2017年、長達25年台灣自然與人文地景變遷的真實紀錄,不只保留了台灣之美,更在學術研究、環保倡議和環境教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然而,龐大的影像素材需要經過「數位典藏」才能被有效應用,因此「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承接數位典藏的使命,讓齊導畢生的心血,能夠世代傳承,發揮永續的影響力。經過兩年的摸索,基金會最終研擬出最合適的數位典藏計畫,不只將齊導作品數位化、分類歸檔,更要建置線上影像資料庫,並將繼續記錄台灣的使命傳承下去。
根據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統計,齊柏林導演在空中拍攝超過2500小時所累積的影像,約為10萬張空拍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上千小時的空拍影片;要為如此龐大的影像資料建檔與整理,勢必耗費許多金錢、時間與人力。不過,只要能集結眾人之力,這一場數位典藏人員及專業志工接力的馬拉松,將會是美麗而撼動人心的一段旅程。
「數位典藏」做什麼?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意思是將有保存價值的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諸如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等)與加上屬性資料等詮釋資料(Metadata),建立數位檔案的形式,作為永久保管儲存。
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可分為三大工作線,分別為:
- 傳統底片組:挑選底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數位照片組:挑選照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空拍影片組:挑選影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除了要將齊導留下來的影像作品數位化歸檔,數位典藏計畫還包括改版建置「iTaiwan8影像資料庫」,也就是建設完整的線上影像資料庫系統,讓齊導作品更便於靈活運用,也能讓更多世人看見。
飛行2500小時累積的空拍影像,怎麼整理?
- 整理底片/數位掃描
數位典藏組專員詹宇雯的工作,是負責整理傳統底片。即便存放在防潮櫃中,傳統底片仍面臨逐漸老化褪色的壓力,需要與時間賽跑進行數位化保存;然而大多未經篩選的10萬張底片,有些因為直升機震動導致些微的畫面模糊,也有因飛行路線連續較重複的地景構圖,而詹宇雯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精挑,並標註定位和勘誤照片資訊。
「整理底片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人工出錯,因為以前留下的資料可能是齊導或其他志工整理出來、用手寫的,貼紙可能貼錯或資料寫錯。」詹宇雯說起某次經驗,當時有一張台北車站的照片被貼了很多年份,為了找出正確年份,她試圖辨識照片裡招牌跑馬燈上的氣溫、股市市值等資料,交叉比對推斷出正確年份。雖然偶有這種偵探辦案一樣的趣事,但大多數時候是耗費專注度與眼力的過程。
完成底片挑選的階段,接著進到底片掃描數位化。然而,這步驟並不容易,除了整體的影像品質控制與檔案管理,齊柏林導演留下的底片最遠距今至少11年,老化褪色的底片容易出現色彩偏誤,須進行色彩還原,再修掉畫面上的髒點、存成解析度高的數位影像才算完成。

- 建立屬性資料
所謂「建立屬性資料」,其實就是為影像添增各種描述紀錄的資訊,有了這些資訊,龐大的影像資料才能被有效率的搜尋、管理。數位典藏組副組長陳宣穎表示,以齊導拍攝的影像為例,包含:拍攝主題、地點及詮釋地景的關鍵字都屬於此範疇;而其中投入最多時間的便是「定位」和「建立關鍵字」這兩項任務。
「定位」指的是找出拍攝主體所在地點和座標,有時可透過既有的飛行軌跡紀錄來推測,但更多時候是在沒有軌跡紀錄的狀態下,憑藉地理知識及照片上的蛛絲馬跡判讀位置。如果影像拍攝年代久遠,或是地景變化很大,就需要運用更多歷史圖資或佐證資料去搜索、推論。
「我們要一張一張照片判讀,建立屬性資料。像是早期的傳統相機沒有定位功能,常常看到照片中只有一大片山稜線,此時我們就要仔細比對地圖、衛星影像,想辦法查找,盡可能貼近正確。」陳宣穎說。
「建立關鍵字」看起來似乎相對輕鬆,然而事實上,光是決定有哪些關鍵字可以使用,就是一門功夫。第一步必須辨認影像中的景物,例如一塊農田種植的是什麼作物,就必須蒐集其他資料輔助判斷;其次,由於空拍照片尺度不一,在畫面中佔比多大的景物需要設立關鍵字,也需要經過討論訂定規則;最後,還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依據一般人的搜尋習慣設立關鍵字。
因此,在建立屬性資料的過程中,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也特別諮詢多位專家,共同研究規劃出適合台灣空中影像的關鍵字建置邏輯,並以此基礎進行分門別類、校正檢核,確保影像被妥善歸納及運用。

- 影音資料典藏
相較於照片整理,動態影片的典藏工程更為多元複雜。首先,要針對近千小時空拍影片進行盤點,接著進行特殊格式轉檔與備份,再逐步建立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方式,以推動後續屬性資料建立。
「影片整理最大的兩個挑戰,其一是影片內容橫跨的範圍很大,導演可能是台中起飛、屏東降落,因此要去判斷每個影片節點的地景定位;其二是飛機上升的垂直範圍很大、晃動又劇烈,有時候會遇到『果凍效應1』致使內容失真。」影音製作組專員鄭宇程說明,由於各時期的影片拍帶檔案格式、影像內容品質、影片時長都不同,大大增加了管理建檔難度。

加入數位典藏的馬拉松,傳承接棒台灣之美
從一步步定義操作流程、統一色彩管理語言、購置影像處理設備等,到培訓志工與實習生、讓人力支援一步到位、避免巨量資料的協作過程中出現錯誤,都是數位典藏計畫的範疇。多元內容創意部副總監王俐文表示,「數位典藏」四個字說來簡單,但過程繁複龐雜,需要所有人一致的專注、耐心、細心、以及熱忱。
「iTaiwan8影像資料庫」作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之一,改版上線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除了完成龐大影像資料的典藏,更大的挑戰是要繼續記錄台灣,讓影像不會只停留在2017年。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導畢生在做的事,也是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而數位典藏計畫,就是齊導生命的延續,也是基金會動力的源頭。要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並不容易,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亟需各界的支持,共同建置屬於台灣最美的影像資料庫。讓我們一起守護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讓土地脈動的珍貴影像得以傳承世代,發揮更多價值。
註1:果凍效應(rolling shutter)是數位相機CMOS感光元件的一種效應,當使用電子快門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件時,原本垂直的物件拍攝出的畫面卻為傾斜甚至變形。(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