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國會突襲通過爭議性的《綜合法案》,勞團在各大城市發動罷工抗議

印尼國會突襲通過爭議性的《綜合法案》,勞團在各大城市發動罷工抗議
10月7日,印尼雅加達,一名女子在反綜合法案大學生抗爭運動中舉著 "The DPR's failed omnibus law product"(國會失敗的綜合法律產品)。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國會原訂8日通過深具爭議的《綜合法案》,卻在5日提前迅速通過,並宣布自6日起休會直到11月。6日,印尼工會聯盟等工會組織按照原先計畫,發起連3天的罷工示威運動,在雅加達、萬隆、勿加西等各大城市工業區,都有許多勞工參與。

由於擔心勞工權利和環保法規被削弱,10月6日印尼勞工走上街頭反對週一(5日)突襲通過的《創造就業綜合法案》(RUU Cipta Kerja,簡稱綜合法案),而警方也在各地的示威運動中發射催淚瓦斯和水砲。7日,西爪哇島的兩個工業區中,印尼警方共逮捕了23名示威者。

路透社》報導,西爪哇島萬丹省(Banten)警方發言人Edy Sumardi今天(7日)表示,從6日以來的抗爭運動期間,省內有14名示威者已經被逮捕。另一名警方發言人Erdi Adrimulan Chaniago說,再有9人在西爪哇島的萬隆(Bandung)被逮捕,他稱當局將嚴密監控工廠與大學校園,以防示威運動進一步擴大。

5日,這部極具爭議性的《綜合法案》在國會獲得最終批准,以支持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港譯「佐科維多多」)政府,透過簡化繁文縟節的法規以吸引外國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今年爆發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疫情,已嚴重打擊印尼的經濟。

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今年第二季度(4月到6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衰退5.32%,是自1999年來首度面臨的衰減。9月22日,財政部長 Sri Mulyani Indrawati在線上記者會上再次下修預測值,印尼2020年的GDP可能縮水1.7%到0.6%。

6日,有超過6個城市舉行大型街頭抗爭運動,要求廢止該法案的線上連署也累計超過130萬個簽名。7日,四大工會聯盟之一印尼工人聯盟(KASBI)發布聲明稱,6日有成千上萬的工人離開工廠,聯盟將會持續計畫3天的罷工。

不過,社交媒體的聲浪傾向強烈批評這部法案。《綜合法案》以減少對勞工的保護為代價,修改了超過70條現有的法律,並鬆綁環保規範。這部法案比原先預計的還要早通過,一方面警方早已在首都雅加達以公共衛生為理由管制示威運動,一方面也忽略諮詢專家學者和社會運動者的過程。

中央社》報導,印尼國會原訂8日通過《綜合法案》,卻在5日提前迅速通過,並宣布自6日起休會,直到11月8日復會。6日,印尼工會聯盟(KSPI)等工會組織按照原先計畫,發起連3天的罷工示威運動,在雅加達、萬隆、勿加西(Bekasi)、唐格朗(Tangerang)、泗水(Surabaya)等各大城市工業區都有許多勞工參與。

印尼工會聯盟表示,罷工將繼續進行,一邊尋求與政府協商,同時透過國際勞工運動的力量向政府施壓,並且繼續研究向憲法法庭提告,推翻法案的可能性。此外,印尼全國大學生執委會6日也發表聲明指出,將在8日發起大型示威抗議。

吸引投資創造就業

雅加達郵報》報導,《綜合法案》的最終版本長達905頁,修改了79條現行法律,包括勞動法、空間規劃法、環境管理法。這部法案是佐科威第二任期,也是最後一個任期中的一項優先推動的改革,希望能增進行政效率,尤其是在商業的許可和投資上。

佐科威在去年連任成功後,接受《美聯社》專訪時表示,將會推出全面,而且可能不受歡迎的經濟改革。佐科威指出,勞動法的大修改,將會是政治上一項挑戰性的決定,目的是為了吸引投資和創造就業。佐科威說,「下一個5年,我做決定時將沒有任何政治包袱,尤其是在為這個國家做出重大抉擇時,以我的觀點而言,這會讓我執行上簡單一點。」

紐約時報》報導,這部法案的支持者認為,藉由鬆綁對企業的法規、加速投資項目審批、和免去眾多許可環節,可以吸引投資者。勞團則認為,這部法案會對勞工造成傷害,減低資遣費、廢除強制性休假、帶來更長的工時,允許以兼職員工取代正職員工。

印尼環球報》報導,「這部法案回應並解決許多阻礙了投資的問題,透過簡化官僚組織和發給的執照系統,增加和創造就業。」印度尼西亞工商會(KADIN) 主席羅桑·魯斯拉尼(Rosan P. Roeslani)在聲明中指出,更重要的是這部法案有助於確保每年將近200萬名求職者,可以找到適合他們的職缺,進入職場。

「這部法律提供資方許多便利,尤其是中小企業主(MSMEs),也創造了有利的投資循環系統,以擴大就業機會,回應不斷增長中的勞動力。」羅桑預估,這部法每年可望刺激投資額成長6.6%到7%,促進家庭消費增長5.4%到5.6%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