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四大經濟體競相加入「亞投行」 美中兩強金融戰對峙成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主導亞投行的成立,是想挑戰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金磚開發銀行與亞投行被外界視為中國爭取在貨幣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
中央社報導,繼英國上周率先宣布加入中國主導籌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後,17日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無視美國反對,趕在31日申請截止前搭上最後一班車,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對致力阻擾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的美國不啻是一記重創,代表華府再一次遭挫敗。
美國不斷質疑亞投行在治理能力、環境和社會保障上是否採行高標準。但歐洲頭號盟邦英國12日率先宣布,將成為第一個加入這家銀行的西方國家,此舉意在強化與中國的關係。德法義3國迅即決定跟進。在一週之內,歐洲4個最大經濟體都表示計畫加入。盧森堡財政部證實,該國也申請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國。
蘋果報導,德國財政部長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在柏林與中國副總理馬凱舉行聯合記者會時表示,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希望貢獻我們多年的經驗,協助這家銀行建立可靠的聲望」。目前,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增至31個,大多來自亞洲與中東國家。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14年10月,中國與其他20個國家發起成立亞投行,號稱要籌集500億美元(約1.58兆元台幣)資金,旨在刺激亞洲在傳輸、能源、電信與其他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被認為有意挑戰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但是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盟友日本、南韓和澳洲並未成為創始成員國。
在英國宣布加入亞投行後,原決定不加入的澳洲、南韓都表示要重新考慮。日本政府昨表明暫不參加,並質疑該行的公正治理能力。美國政府一直力勸西方盟國從外部共同推動亞投行提高貸款標準,能對亞投行發揮更大影響力。英國金融時報引述英官員說,美批英國加入亞投行是酸葡萄心理,「他們就算想加入,也通不過國會那一關。」
中時報導,根據中國財政部的說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的資格確認截止日期為今年3月31日,但由程序來看,欲申請加入的新成員國,必須以兩周的時間向創始成員國徵求意見,並獲得一致通過才能獲得資格加入亞投行,以此來看,申請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的截止期並不是3月31日,正是3月17日。這也是法、德、義三國趕在17日宣布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原因。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亞投行的投票權如何分配將成為最核心的問題。而此次英、德等國申請加入亞投行,勢將引發的區域外國家加入亞投行浪潮。在西方國家競相加入的情況下,由中國所主導的亞投行,與美日所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兩強對峙的局面已然形成。華盛頓甚至還流傳出一些流言,表示中國人領導的亞投行可能會無視國際貸款準則,並支持那些增進中國政治乃至軍事利益的項目。
中央社報導,歐洲與亞洲各國政府對美國國會擱置改革國際貨幣基金(IMF)表決權大表不滿,IMF表決權改革將賦予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更多話語權。美國財政部長路傑克(Jack Lew)警告由共和黨把持的國會表示,中國與其他新興強權正在挑戰美國在全球金融機構的領導地位,他呼籲國會議員盡速批准改革IMF。
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昨天在首爾語帶保留表示,外界對亞投行疑慮仍存在,但是否加入交由個別國家自行決定。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學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撰文指出,面對亞投行,美國總統歐巴馬有3條路可走:繼續向盟國施壓、美國自己也加入或乾脆放棄亞投行這個議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9個Q&A看懂亞投行
Q1:亞投行是什麼?
A1:全稱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Q2:創立的宗旨?
A2:提供在亞太地區基礎建設的資金。
Q3:主導國與成立時間?
A3:中國主導成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與印尼總統尤多約諾會談時提出籌建亞投行。2014年10月,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國家代表在北京簽約成立,預計2015年底前投入運作,總部將設在北京。
Q4:會員國有哪些國家?
A4:首批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有:孟加拉、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哈薩克、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達、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烏茲別克和越南。
截至2015年3月,新加入成員國有沙烏地阿拉伯、印尼、紐西蘭。英國近日宣布申請加入,成為西方國家第一個申請加入的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17日傳出有意加入,引起國際矚目。
Q5:亞投行規模有多大?
A5: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中國曾表明可以出資到50%。
Q6:亞投行的背後國際政經戰略?
A6:習近平提出前進歐亞大陸的國際戰略「一帶一路」,亞投行可以提供沿線國家基礎建設資金外,更利用中國資金實力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
中國力推的金磚開發銀行(BRICS Development Bank)與亞投行可「相互補充」。金磚開發銀行與亞投行被外界視為中國爭取在貨幣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