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人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關鍵三元素,其中最關鍵的是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9年是地方創生元年,但不少地方創生的動人故事都超過十年以上,從起心動念、燒腦捲袖、苦心經營、到卓然有成、分享共創,長期累積的願力召喚更多人回鄉創生。
文:詹偉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地、產、人是推動地方創生重要的三個元素,地方、產業和人,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偏鄉創生的過程,尤其如此。
每一個成功的地方創生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百折不撓的人,或許因為照顧雙親回鄉而創業、或許承接家業、或許投入鄉間的老宅再生、或是為了與枕邊人為伴而移居......無論是什麼機緣留在偏鄉,看到偏鄉老、幼、窮的問題、或看到機會、或想實踐理想、或單純地希望生存下去,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案,事業化的想法;接著爭取資源與關注,讓事業可以生生不息的運作,甚至更進一步地影響更多人。
竹山何培鈞從天空院子的老宅再生,民宿求生,到小鎮文創的地方聯結,到接軌國際的理念擴散;林峻承從三峽關懷弱勢學童、整建老屋、各項事業的經營到爭取政府資源擴大影響力;金山賴家華從回鄉承接地瓜田、到投入農村六級化事業創辦汪汪地瓜園、更進一步成立北海創生聯盟連結北海岸的回鄉夥伴們。
雖說2019年是地方創生元年,但不少地方創生的動人故事都超過十年以上,從起心動念、燒腦捲袖、苦心經營、到卓然有成、分享共創,長期累積的願力召喚更多人回鄉創生。
無論是什麼原因要移居要回鄉,就像火箭要離地升空時需要最大的推進力,在起心動念的時候,最需要啟動的熱情與勇氣,熱情要大過冷靜,勇氣要能開啟行動;展開行動,燒腦規劃,若不能發揮創意,通常過不了成本效益這關,光憑一腔熱血,若沒有妥善的規劃,很容易就彈盡援絶,鎩羽而歸。
壽豐的淺草堂堂主曾吉生,投入有機農業的加工,回鄉多年看到不少人回來種田,到了最後經濟上無以為濟,又回到台北當上班族。事業的規劃就像里山十帖的岩佐十良,改造里山的百年傳統旅宿,成就日本知名的絶景湯旅,若沒有百分的創意巧思和捲袖躬親的執行力,就只能成為平庸的溫泉旅館,辛苦的討生活。
偏鄉人潮少,資訊流通擴散需要更多力道,好的事業構想要成功,還需要苦心經營的堅持和機運,就像天空院子在苦撐後遇到馬修連恩音樂會,或是汪汪地瓜園在金融風爆乏人問津時,媒體報導的即時雨,在機運來之前要能堅持經營,在機運來之後經營也要堅持,堅持初衷和品質,需要耐力與無限的正向能量。
卓然有成不只是事業上的獲利,而是事業生存的同時,對地方也有所貢獻,例如汪汪地瓜園的開設,召募地方上年輕人創造了就業機會,與在地的地瓜農契作帶動了在地的產業,創設北海創生聯盟,號召北海岸的回鄉創業青年,形成地方企業的群聚,獲得鄉里地方的認同;天空的院子成功後,大量結合在地的產業,從餐飲、住宿用品、體驗活動等,帶動聚落共生,共發揮創意,發展更多的產品服務,讓地方上的老人、外地的專業者,都能參與其中。

下一個階段則是分享共創,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地方分享成果,協助更多移居或回鄉的後進,共同創造更多活化地方的事業或活動,活絡地方工作和人的循環,逐步地尋回地方的光榮,而且讓年青人孩子們繼續以地方為榮,召喚更多人回鄉共同努力。
因為政府單位和中衛中心不斷地倡議,一群在地創業超過十年的地方創生先行者示範了地方創生人的能耐,如同星際大戰中的天行者,用原力對抗帝國的暗黑勢力;而地方創生人用地方創生的信念為原力,深入偏鄉經營事業,以信念帶動改變,對抗城鄉差距的命運。近年來風行草偃,年輕的後輩們也試著用自身所學深入偏鄉,扮演在地經理人的角色,希望透過他們的熱情和專業,挖掘地方課題、用事業化的手法、整合社會資源,創造地方的新價值。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10-26 地方創生:是地方人口對策,還是經濟振興政策?
- 2020-10-19 地方創生需要一個經濟引擎,「在地企業」絶對是重要的角色
- 2020-10-12 地、產、人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關鍵三元素,其中最關鍵的是人
- 2020-10-05 公共造產如何促進地方創生?無為而治就能自動調和成美味的雞尾酒嗎?
- 2020-09-28 故鄉的土會粘人:創生的力量來源不是「必須回家」,而是對地方的愛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