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全台第二大城台中市,應以「精密機械」作為區域統合的主戰力

全台第二大城台中市,應以「精密機械」作為區域統合的主戰力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前的台中市府應當延續智慧機械的政策資源,並提高台中在產業推動上的位階與角色,創造周邊地方的有機結合,不但可以帶動台中經濟的發展,也會以「中部唯一直轄市」的身分,帶動中台灣大都會區的形成。

台中市是全台第二多人口的縣市,2010年底升格為直轄市後,是中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之外,更是全國第四年輕的城市,扶養比僅約35%,老化指數為不到75%,老化指數遠低於全國平均值(98%),堪稱是全台最具生命力的地方之一。

此外,台中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台灣西部的中間,與苗栗縣、彰化縣及南投縣等縣相接壤,更是中部地區交通的樞紐要塞,正好可以凸顯區域核心的都會功能,這讓台中的產業發展與城市競爭倍受關注與期待。

可以說,台中市作為中部地區的領頭羊,如何促進地方的產業創新發展,攸關著未來走向進步城市的道路。

在2014年開始,台中以「智慧機械」為重點發展的產業議題,其中,台中市在精密機械產業聚落發展已相當成熟,產業鏈體聚集在大肚山一帶有「黃金縱谷」之稱,是全球精密機械產業的重要生產聚落;此外,台中市內也有相關的產業公協會及大專院校,在既有智慧光電科技產業的搭配下,整合產業創新動能的能力是相當充足。

智慧機械產業,是台中產業競爭力的主戰力

2016年民進黨政府提出「5+N產業創新」規劃,以及2020年蔡總統就職演說所提及的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智慧機械產業的發展一直是未來台灣前瞻性產業的重點課題之一,而相關產業鏈也是以大台中作為主要的產業聚落,不但有25萬家相關企業,產值更是全國的四分之一,是我國GDP的重要貢獻來源之一。

其中,台中的智慧機械以工具機、機械、電子零組件、光學、自行車等的機密產業為主,匯集了技術研發與人才資本的產業能量。

如果把中部地區四個縣市在智慧機械相關產業進行深入的分析,相較於全台其它18個縣市,精密機械產業在中部地區確實有群聚的現象,以台中市的金屬切削工具製造業、彰化縣的泵、壓縮機、活栓及活閥製造業,以及苗栗縣的粉末冶金業;此外,以智機的應用來看,中部地區的木工機械設備製造業、動力手工具製造業、自行車製造業及自行車零件製造業、被動電子元件製造業等有顯著的比較利益,可以說是全台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智慧機械行業。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標準廠房 開始辦理預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不過,中部地區在智慧機械中的系統整合的優勢條件仍稍嫌不足,且相較於其它縣市而言是不具顯著的比較利益。

然而,系統整合其實是精密機械技術和應用產業之間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換言之,中部地區要發揮智慧機械的區域競爭力,有待強化系統整合的投入。如何提升台中市在系統整合的角色則極具關鍵,例如鏈結中台灣產官學研聯盟、設立全球智慧機械發展中心等,並融入中部地區跨縣市的合作概念,將中部地區的所有相關動能納入。

從區域治理的思路,去提升系統整合的能量

台中市來加強系統整合的核心產業,彌補整體智慧機械的缺口,跨區的合作模式是一個可行且理性的途徑。

這樣的跨區合作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是促進中部四縣市的合作,中部縣市於2014年成立「中部區域治理平台」,過去已進行多次的首長會議,也累積多項區域合作項目,這個平台匯集了約500多萬的人口紅利,如何發揮「區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的效益,不但對中部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制,也會是我國區域發展的典範之一。

學理上,地方縣市之間是存在「區域競合」(Regional Co-opetition)的關係,尤以具地緣連結的縣市,地方合作分工將會帶來具大都會形式的區域面貌,以現有行政體制的規範來看,中台灣在產業合作上會呈現「新區域主義」(Neo Regionalism)的治理特色。

換言之,就是台中市以「核心都市」(Core City)的角色,與周邊「邊陲城市」(Peripheral City)三個縣形成的產業聚落為依託的地方網絡。在這個架構之下,台中市會是區域治理中的權力主體,以展開具體的區域合作事務。

高鐵台中站大型視覺藝術窗貼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過去在林佳龍市長時代,台中市確實積極發揮從產業面向結合區域合作,尤其是透過中部區域治理平台來推展智慧機械的產業發展,這已逐漸累積中部地區走向可以操作的合作分工概念。

以我國行政區劃的制度設計來看,台中市身為中部地區唯一直轄市的位階,不能僅是以傳統的地方發展來推動政府治理,而需要有更高的格局,在區域治理網絡關係的發展中,創造周邊地方的有機結合,這不但可以帶動台中經濟的發展,也會有利於中台灣大都會區的形成。

跨域合作的思維,應推展區域內外的產業合作

另一方面,台中應當擴及非中部縣市的跨區合作,理論上來看,各地方政府確實會以追求地方利益為主要目標,「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中的「用腳投票」(Vote With Their Feet)就是以競爭為優先的概念,地方政府透過提供「公共財」(Public Goods)來提升地方發展,投入政策資源來吸引了民眾、企業的進駐,同時也增加地方的經濟收入及產業競爭力。

然而,事實上,在資源稟賦與國際競爭的壓力之下,中央與地方應當有更前瞻的區域產業戰略思維。

持平而論,當前的台中市府應當持續推動智慧機械的產業政策,延續過去累積下的政策資源,並提高台中在產業推動上的位階與角色,除了中台灣的產業聯盟之外,航太產業的發展與智慧機械的結合,都需要跨域合作與國際鏈結的投入,方能讓原本的精密機械能走向全球產業的佈局,

這樣的鏈結,包括融入中部地區的區域合作,同時也需向外連結其他地區,例如結合桃園的亞洲矽谷及台南的綠能科技,透過各種治理的途徑會是台中市能否再創城市進步的關鍵,也攸關著看似停滯不前的區域產業競爭力能否再度揚起。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