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之兵法全攻略(六):摩斯漢堡創辦人一定等吃飽之後才試吃新產品

漢堡之兵法全攻略(六):摩斯漢堡創辦人一定等吃飽之後才試吃新產品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摩斯漢堡創辦人櫻田慧在開業前研發產品時,新產品一定是吃飽了之後才試吃,因為他深信,只有吃飽後吃還覺得美味的東西,才是真正美味的食物。

將漢堡引入密西西比州科林斯的人名叫約翰.威克斯(John Weeks)。他在1917年的時候,從芝加哥將漢堡的做法帶到了這裡。而他還特別吩咐幫他絞肉的當地肉販,麥克伊文兄弟(McEwen brothers),在他的絞肉裡拌入馬鈴薯屑和麵粉。而也因為這種漢堡是約翰.威克斯所發明的,所以一開始叫做威克絲漢堡(Weeksburger)。

而由於銅板漢堡在密西西比州非常受到歡迎,因此從1988年開始,科林斯當地開始舉辦「銅板漢堡節」,並自2012年開始於銅板漢堡節舉辦漢堡大胃王大賽。

  • 康乃迪克州州限定:蒸起士漢堡(steamed cheeseburger)

有炸的漢堡,美國人自然也想得出來蒸的漢堡。不過,只要離開了它的發源地康乃迪克州以外的地方,就很難看到它的蹤跡了,雖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但是如此密集、又如此無所不在地能看到蒸起士漢堡的地方,也就只有康乃迪克州了。

蒸起士漢堡不只漢堡肉是用蒸的,連起士也是用蒸的,因此吃起來的油膩感大大降低,而有著吃餃子餡的感覺。蒸起士漢堡是1920或1930年代,在康乃迪克州米德爾敦(Middletown, Connecticut)一間叫「傑克的午餐」(Jacks’ Lunch)的餐廳發明的。

至於為什麼要用蒸的方式製作,則是因為當時蒸被視為一種比較健康的烹調方式,於是老闆就以此來招攬客人。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蒸的漢堡排和煎的或炸的比起來更容易咀嚼。

至於現在在康乃迪克州,1959年開業,位於梅里登(Meriden, Connecticut)的泰德的餐廳(Ted’s Restaurant)則被視為蒸起士漢堡的麥加,要吃這種漢堡必去的朝聖地。

結語: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成為漢堡標配的薯條

雖然我們現在會覺得,吃漢堡配薯條似乎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但是,它們兩者的結合,卻是在二戰之後的事兒了。

馬鈴薯在美國,於1870年代發展成洋芋片和薯條等特定的形狀和大小,並於20世紀初,出現在一些咖啡店和小餐館。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連鎖漢堡店都不但有著人力短缺,更因為肉類在戰時實行配給,因此肉類也有著供應不足的情形。

於是,漢堡連鎖店不得不尋找有銷售潛力的新產品,像是把以煎蛋搭配漢堡排的煎蛋漢堡,便是這個時期的產品。而價廉又不受管制的馬鈴薯,更成了當時菜單上的重要角色。於是,薯條在戰時日益普及,成了大受歡迎的一種食品。

只不過,當時炸薯條的機器不但操作難度高(廚房裡必須有一大鍋維持在170°C到190°C的熱油),在店內油炸東西更有著安全上的顧慮,因此並非漢堡店鍾意的店內菜色。甚至在二戰結束後,還有很多漢堡店以油鍋太過危險為由而停賣薯條,而且員工也不知道薯條到底該炸多久。

不過,經過了二戰的薯條洗禮後,已經有太多人迷上了薯條的美味了。因此,終於有人開發出安全,又人人都可以操作的炸薯條設備,1970年代,更出現了內建自動計時器和舉高器的炸鍋,而薯條也就這麼回到了連鎖漢堡店的菜單之中,漸漸與漢堡成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最佳拍檔。

本文經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