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閱讀》:從恐怖電影與大海的聲音,發現閱讀與理解之道

《探究式閱讀》:從恐怖電影與大海的聲音,發現閱讀與理解之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最獨特的行為就是以自身的條件理解並解釋外在現象,以精妙的形式賦予他所看見的世界意義。但我們所面對的這世界的一切就只是「存在」,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

文:黃國珍

2-2 這世界不存在意義,是讀者賦予這世界意義

#恐怖片的「恐怖」從哪來?

#大海的聲音是在傾訴什麼嗎?

#跨出自己設限的定義才能看見真實

各位喜歡看恐怖片嗎?我有一些同學很喜歡看,但我自己是不會主動去看。最主要的理由是:我日子過得好好的,幹麼去嚇自己?一下子長髮女鬼從電視機中爬出來,或是鏡子怎麼了,窗戶怎麼了……最讓我不想看的原因是,導演故意用主觀鏡頭表現主角的視線,環顧破舊幽暗老屋中的地下室,或是驚恐緩慢巡視一個又一個房門轉角。

從劇情與運鏡來看,你的直覺與經驗都在提醒自己, 下一秒,就在下一秒,下一個轉角暗處,一定有導演設計好要嚇人的畫面會冒出來……一種「恐懼」就在這未知的劇情和已知的經驗中升起。最讓你心臟無力的,是你原本預估會有爆點的地方沒發生恐怖情節,卻在你稍微放鬆心情的那一秒鐘,螢幕忽然出現一個你終生難忘的嚇人畫面。

我們對現象的感受從何而來

恐怖片的「恐怖」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經驗是,那種恐怖來自於「未知」。若從純粹觀影的體驗來看,一如我前面說明不喜歡恐怖電影的理由,導演經常使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的觀看心理,做為營造恐懼的視覺手段。從另一個面向看,恐懼可以說是事件或角色本身的經歷「超出或有違經驗與知識的情境」的結果,而且這個經歷存在於觀眾真實生活中的共同經驗。後者的恐怖感比較厲害,因為它會被你從電影中帶回自己真實的生活中,透過與電影共通的生活情境繼續嚇自己。

不過,有一回我兒子對於恐怖電影的反應,卻讓我有了新的發現。

一天晚上,太太下班後還有聚會,當天阿嬤煮完晚餐,等我下班回來把兒子交接給我,一起吃完晚餐就離開了,家裡就只剩下我跟當時快一歲的兒子。平常,我會在吃完晚餐後打開電視看新聞,或是隨意轉換不同頻道,看看有沒有值得一看的節目或電影,當天也不例外。我打開電視,轉到電影台的頻道區段,兒子自己坐在客廳地板屬於他的軟墊上玩積木。

這時我的手機響了,我把電視切成靜音,接起電話,是編輯來電詢問一些印前作業細節。因為事關工作,我放下遙控器專心回話。眼角餘光瞄到電視螢幕上播著廣告的畫面,我起身去房間拿出相關資料,回到客廳的餐桌前,看著資料和編輯討論了起來。

這通電話講了莫約五分鐘,等我回過神來看兒子的時候,他正專心看著電視螢幕。我留意到電影台正在播一部恐怖片《鬼影實錄》。這部電影在戲院上映時,我光看預告片就覺得毛骨悚然,整部電影以大量擬真的監視器畫面,呈現故事主角一家人遇到怪事的情況。心裡才想著:傷腦筋了,怎麼讓兒子看了這麼恐怖的影片。

當正我要轉台時,赫然發現兒子在看影片的表情一點都不害怕,這勾起我的好奇,多觀察了一下。兒子看看電視,若無其事地又回頭玩他的積木,雖然也偶爾再看一下電視,不過依然是對畫面上那「棉被忽然自己滑動」的影像毫無反應。隨後我拿起遙控器直接轉到常看的 Discovery 頻道,同時開始思索剛才那番有趣的觀察。

各位應該還記得,我接電話時先把電視切換為靜音,接下來播出的畫面少了電影中製造氣氛的音效,例如尖叫或哭聲,因此孩子沒有被聲音渲染起情緒。不過他確實看到幾幕讓人毛骨悚然、不合經驗法則的靈異特效,卻一點恐懼感都沒有。我想了半天,得到一個有趣的解釋——因為他不知道「他應該恐懼」。在兒子快一歲的心智中,沒有會激發恐懼的記憶或經驗能讓他回應看見的畫面,所以對他來說,恐怖片不存在我們大人認為恐怖的意義。這太有趣了!

另一個情況跟這件事很像。女兒在不到一歲時,在阿嬤家屋頂花園的牆壁上看到蟑螂,她不僅不害怕,還試著要去抓;現在女兒已經小學三年級,但她見識過媽媽遇到蟑螂和壁虎的驚嚇反應,也聽到媽媽說:「蟑螂很可怕,很噁心。」所以她現在看見蟑螂的反應跟許多人一樣,不只哇哇叫還躲得遠遠的。

現象與觀看者之間,存有發現與探究的關係

我們看見什麼,有什麼反應,到底是事物本身自帶意義,或是觀看者自身條件所賦予的?世間萬物一直以它原有的狀態存在,中立甚至恆常。晴天就是有太陽的日子,雨天就是雨水落下的日子,但是日常生活語詞中,晴天是好天氣,雨天是壞天氣,原本中立存在的現象,因為觀看者自身的知識與經驗,被賦予了某種意義,並將其納入觀看者的認知中。

當這個世界呈現的現象,其意義都是由「我」的內心產生的話,我們就只能退回自己的世界中,將世界解讀成自己身處的井。在小說家吳明益的散文集《家離水邊那麼近》當中,有一篇作品我非常喜歡,名為〈海的聲音為什麼那麼大〉。關於現象與觀看者之間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帶我們理解得更深一些。

文章敘述吳明益接待一位來自大陸內陸省份的作家李銳,他盡地主之誼,與另外幾位台灣作家一起帶李銳在花蓮幾個知名景點遊覽。先去太魯閣,用完餐後詢問李銳下午想去哪?他說方便的話想看看海,一行人便驅車前往七星潭。車子停好之後,吳明益和李銳往海濱走去,文章中說:「李銳滿懷心事似的皺著他的濃眉,腳下的石礫灘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兩人站在海浪打不到的邊緣,吳明益說:「這就是太平洋了。」這時候李銳問了一句:「海的聲音為什麼那麼大?」然後來自內陸,從未見過海的李銳面向大海,好像是對他自己的提問說出期待的答案:「原來海的聲音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