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遊時間軸透析防疫成本:旅遊行為模式正在改寫,而且回不去了

從旅遊時間軸透析防疫成本:旅遊行為模式正在改寫,而且回不去了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爆發之後,出國旅遊對很多人來說變成遙不可及的願望,有些人認為麻煩的地方是訂票與檢疫規定,但其實在踏入機場之後,種種的「防疫成本」才開始累積。

在當地的旅遊選擇也將趨於個人化、開放化、獨立的旅遊方式,避免參團、擁擠的密閉空間、大規模的人潮聚集,旅遊目的地會傾向海島、郊野、非都市型景點。

等到玩完這一趟要回程的時候,所有流程又要再做一次。看完上面的故事,你可能會問:這樣誰還要出去啊?

沒錯,由此推論,旅客市場結構也將跟著改變,非必要的旅行將降到最低,在被動阻隔的第一階段,期待國際旅遊的報復性消費反彈依照數據看來只是癡人說夢而已。

RTS36H4W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三、化被動為主動階段,旅遊成本已回不去

等到疫苗終於出現,來到主動防疫階段,這時候已經可以由自我決定對抗或防範病毒,但這個階段會什麼時候來臨呢?試想全世界70億人口打完疫苗需要多久時間?以目前已普及全世界的天花疫苗來說,從發明疫苗、接種到宣布病毒被消滅總共花了40年;而就算打過疫苗之後,新冠病毒會不會有二次變異?需不需要每年固定施打?還有一個問題是,因為它的無症狀特性,無法分辨需要施打對象的優先順序。

有沒有可能以後規定出國前要先打疫苗,成為檢疫條件之一?而要維持可出國的效力,就必須維持疫苗在有效時間內,出國資格從自然人變成有條件的免疫人,從購買機票到旅行社的定型化契約,除了有效證件之外,還必須加上有效的健康證明,這也變成出國成本之一。我們像是回到七、八零年代,出國要先申請良民證、先報備的年代。旅遊保險也會因應傳染病防治、退改簽取消等風險,促使新型態旅遊保險「防疫保險」出現。

個人的旅遊成本增加之外,所有在被動阻隔階段施行的措施,所有國際旅遊環節上的人力、物力,都會因為加諸了防疫成本而大幅增加,成本結構的改變會延伸到往後的所有階段,而從空服員到飯店服務人員、清潔人員也都成了高風險、高成本行業。這個建築健康城堡的一次性成本,顯然具有不可回復性。

疫情下的旅遊防疫成本:

  • 旅遊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出發地及目的地的防疫政策
  • 等待出發期間,必須維持可出國的健康狀況
  • 搭飛機流程大變革,從航空公司取消預辦登機開始
  • 證照查驗,個人旅遊史全部透明化審查
  • 從安檢到登機,全面採取無人化、分流措施
  • 機場開始動工改裝無接觸服務
  • 飛機上空服員不送餐、不賣免稅品了
  • 飛機落地出關後,要遵照他國的防疫措施
  • 回程時,所有流程再跑一次
  • 終於等到疫苗出來,從此打了疫苗才能出國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