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的灰姑娘們,在「社會評價威脅」中虛偽地活著

中國的灰姑娘們,在「社會評價威脅」中虛偽地活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能獲邀參加王室舞會的人豈非等閒之輩呢?王子不僅不會愛上真正的灰姑娘,在平行時空裡生活的他們可能永遠不會有交集,拼團名媛們,美夢該醒了!

德國的《格林童話》是全球幾代人兒時的啟蒙讀物,它對人性善惡的陶冶與啟迪被外界認為僅次於《聖經》。大人們知道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但是他們有時依然沉醉於自己編織的童話中。

一位被繼母和兩位姐姐虐待的女孩,每天只能睡在爐灶旁邊的灰燼中,因為身上都沾滿了灰燼,又髒,又難看,所以被人叫作「灰姑娘」。這是《格林童話》裡最膾炙人口的灰姑娘的故事,雖然全球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情節卻大同小異。灰姑娘的人設就像臺灣苦情戲裡的主人公那樣正直善良,卻遭受不公正對待,終有一天遇貴人相助,命運翻轉,成為最後贏家。

有一天,國王為了給王子擇未婚妻,準備了一個為期三天的盛大宴會,包括灰姑娘兩個姐姐在內的女孩都受到邀請,唯獨灰姑娘沒有漂亮的晚禮服,不會跳舞,受到繼母多番阻撓,而不能參加。後來,她的不幸遭遇感動了許願樹,後者為她帶來一套漂亮的禮服和水晶鞋,讓她如願以償參加舞會,成就了一段王子與公主在一起的佳話。

她們的結合並非一帆風順,舞會結束後,灰姑娘就悄悄不辭而別,只留下來一只水晶鞋讓王子睹物思人。王子為了找到灰姑娘,立誓要娶正好能穿上這只水晶鞋的姑娘作他的妻子。灰姑娘的兩個姐姐為了能穿上水晶鞋,成為王子的妻子,不惜先後削足適履,但是她們最後並沒能如願。

灰姑娘的故事雖是虛構的童話,卻一直印刻在我們心中,它傳遞給我們一些普世的價值觀,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邪不壓正。今天在經濟騰飛、日新月異的中國,也經常上演著這樣的灰姑娘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最近,一篇題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在中國網路熱傳。作者自稱帶著好奇心,斥鉅資500塊,潛入一個叫做「魔都名媛群」的群組,接下來看到了一系列刷新三觀的騷操作。

該群打出的公告稱,「加入的條件是繳納500元的入會費並提交10萬的資產證明」,「你可以享受到奢侈品交流分享、相約下午茶話會以及結交金融鉅子的機會。」

作者冒充女人加入後,本以為在群裡可以和富婆們暢聊奢侈品,分享人脈資源,結交金融精英,後來發現自己進的不是名媛群,而是高配版的拼多多(中國團購殺價網站)。他舉例,在這個群裡,你可以六個人拼單一份麗思卡爾頓雙人下午茶,每人85元人民幣就能享受一頓魔都頂級下午茶;還可以15個人在麗思卡爾頓拼單一間房間,每個人只需要200元,就能住上每晚3000元的魔都頂級酒店;甚至還可以拼單絲襪,大家輪流穿。

這群人之所以如此拼單的目的,作者認為是為了包裝。他指出,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白富美,包裝的多了,自然也就多了,甚至有些人裝著裝著到最後把自己都騙相信了。

有趣的是,在這群「名媛」中間,還達成了一個共同的鄙視鏈,看不起開寶馬、賓士的男人。

回想起當年中國最火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裡的一位女嘉賓,亮出的「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騎著自行車笑」的豪言壯語,今天中國「名媛們」的物質世界似乎像中國的GDP一樣節節攀升了不少。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下,誕生了一批新富階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抓住了機遇,通過努力實現了階級的躍遷,還有一部分人通過暗箱操作也悶聲發了大財。中國手機大佬雷軍曾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現實情況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站在風口,借勢助飛,還有一些人如馬雲所言:「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

大部分中國人在解決溫飽問題後,過著相對平凡的生活,但是他們又不安於現狀,正如中國共產黨總結的,當前中國的社會矛盾是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懷著對上流社會的憧憬,以及在大眾傳媒渲染的奢靡上流生活,和自己寡淡日常的映射下,很多人陷入了一種圍繞身份和地位的階層焦慮。

RTX7QOD8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英國流行病學專家理查德・威爾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凱特・皮克特(Kate Pickett)在《不平等的痛苦》(The Spirit Level)一書中提到:「伴隨著焦慮水準的上升,自戀也隨之上升,二者擁有共同的根源。它們都是由所謂的『社會評價威脅』的增加引起的。」

簡單地說,「社會評價威脅」是一種身份焦慮,把自己的尊嚴完全建立在其他人的評價之上,一天到晚就在擔心人家瞧不起自己。根據這兩位學者的比較研究,他們發現一個社會越是不平等,其成員就越是憂慮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一個極端不平等的社會裡面,大家既會用消費來增加自信,想讓他人看得起自己;也會因為在炫耀性消費面前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被人貶低賤視。

中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伴隨著這日益增長的「社會評價威脅」,大部分人對於別人有關自己的評價都誠惶誠恐。

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中國積極對外型塑強大厲害的印象,對內則鼓吹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政府的大手筆援外,中國人海外瘋狂血拼,都是基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群白皮膚、藍眼睛、黃頭髮的外國人只要對著鏡頭歇斯底里地誇中國好,中國人就會喜歡、點讚、打賞,引來上百萬流量。很多老外屢試不爽,因為他們深諳中國人需要什麽。

在東方儒家文化的價值觀裡,女性依附男性生活,這也被稱做父系社會。宋朝以後,女性獨立的社會地位更是被完全剝奪,她們從小就要被纏足,腳掌的畸形讓她們難以獨立行走,遑論開展社會活動。


“中國異言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